2016年真的是充滿轉化力的一年,
打從年初起,生命挑戰就接二連三的到來,
讓我不得不在生命的旅途中數次轉彎,
好不容易在暑假期間看似稍微平緩一點,未知的考驗就又接連到來,
剛剛看完中醫之後,忽然發現,
這些挑戰最艱難的,不是「該做什麼」,而是「不做什麼」,
在「不做」的時刻,才有機會好好沈澱,看見自己。
受到生命經驗的塑造,我是個很善於「危機處理」的人,
無論是生理上的危機或心理上的危機,都能有條不紊的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然而在今年許多挑戰中,這項能力卻完全派不上用場,
到頭來我竟發現,把自己逼到絕路的,竟然是「做太多」!
成為自由工作型態的心理師之後,因為開課穩定、伙伴熱情的邀約,
讓我有一段時間不曾為自己的收入擔憂過,
然而從今年下半年開始,接連接任幾個單位的課程負責人,
工作型態有了很大的轉變,開出來的課程招生率也比先前下降許多,
加上交了女朋友,開始學著在親密與自主之間平衡著,
在個人目標與關係經營上學著平衡,時間分配更是前所未有的緊縮,
於是,我陷入了一種非理性的恐慌裡。
雖說這股恐慌是非理性的,情緒經驗卻是非常真實的,
就像是許多前來尋求治療的當事人一樣,
明知自己的困擾有那麼些不合邏輯,偏偏卻是越努力越被卡住,
同時,越想要放輕鬆,就越難放鬆!
身為心理師,看到當事人的困境是比較容易的,要看見自己的困境就不一定同樣簡單了,
大概有一兩個月的時間,我都因為新的工作任務,以及收入的不穩定,陷入一種對未知的恐懼裡,
雖然這股恐懼在轉為行動心理師之初,也曾深深體會過,
然而當時自己還是個新人,無論是經驗、工作經驗,
都還處於一種「有就賺到,沒有是正常」的狀態,
如今部落格被越來越多伙伴閱讀,工作上也累積出一些成就,
這幾年持續在專業角色上精進,在心理師之外,還增加了督導的角色,
在這些逐漸累積出來的名聲與光環之下,有時候,真的會有一點迷失自我。
在剛剛與中醫師對談的過程中,我忽然驚覺:
「無論我累積了多少成就,進入了多少角色,有許多事情是不會改變的:
我一樣需要呼吸、吃東西、睡覺,才能維持身體機能的穩定,
我同樣需要獲得情感上的支持與陪伴,才能讓自己感受到歸屬感,
面對日常生活的種種壓力,我仍然有可能會感到焦慮、恐懼或擔憂,
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變化,我一樣需要花費力氣進行內外在的調適,
這些事情,不會因為我逐漸累積起工作上的成就而改變,
這些事情,不會因為我今天身為督導、課程部門主任而改變,
這些事情,與過去一樣,沒有穿越的捷徑,只能一次次真實的去面對。」
許多學習諮商的前輩,會提醒我們初衷與歸零的重要性,
過去我在閱讀前輩的經驗分享,或是一些身心靈工作者的自述時,
總是難以理解,為何他們都已經是受人景仰的「大師」,
還在坊間開設能吸引這麼多人來上課的課程,
卻仍會在自己的生命中卡住,甚至一度偏離自己的道路這麼遠?
如今我自己深刻的體會到,療癒及轉化,不是一條線性發展的路,
看見自己的困境並如實穿越過一次,不保證下一次也會得到相同的結果,
同時,隨著自己社會地位與角色的轉換,面對相同的挑戰時,我所做出的回應可能會大不相同,
更精確的說,當我在這些外在有形的事物上累積得越多,
這些有形的累積,反而更容易讓我產生過度的執著,進而忘記回到最初的純粹裡。
許多當事人在工作坊或來尋求個別服務時,都會問我:
「老師,像我這麼嚴重的狀況,真的會好嗎?」
又或者是「我現在這個情況持續了十幾年,要談多久才會有效?」
雖然我很想給出一個聽起來讓人比較安心的答案:
「大概談個四到六次就會有一些改變了喔!」
「相信我,你一定會好起來的!」
雖然「每個人在困境中,都早已深藏著改變與復原的力量」是我的核心信念,
我仍然無法輕率的說出這樣的回答,
因為透過自己的經驗,我深深的知道,
只要具有誠實面對生命的勇氣,搭配上適合自己的方式,
許多生命中的困境,確實都能一一穿越,
然而,光是「真實面對自己、接納自己」這件事,
對包括我在內的多數人而言,都不見得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回顧這幾個月來生命的挑戰與變化,
我逐漸體會到,這一連串的過程或許是潛意識裡渴望獲得某些學習,
學著拓展對更多不同生命經驗的接納,
學著接納更多不同個性、想法的人們,
學著放下對某些生活目標的過度執著,
學著用自在、喜悅與平靜的心情,
承認此刻自己真實的模樣,接受自己此刻真實的模樣,
學著記得,無論我的身份如何改變,
外在的轉換只是一時的,我的內在深處,仍與旁人無異,
於是當我的眼光能夠穿透表面上性別、年齡、成就與價值觀的差異時,
就有機會重新重新經驗到,彼此之間在內心本性上,是多麼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