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網誌搬家了,閱讀全文請點選新連結:<輔導落地窗>每個人都在學著用自己的善意,給出生命中的愛
最近吳念真「Be a Giver」的影片在網路上竄紅,引發了許多人熱烈的討論,
包括對於知識的傳承、給下一代機會......等等的,
影片相當觸動人心,卻也讓我想到自己服務過的一些當事人,
其中包括了學生家長、學校老師與一些比較困難的當事人,
因為網誌搬家了,閱讀全文請點選新連結:<輔導落地窗>每個人都在學著用自己的善意,給出生命中的愛
最近吳念真「Be a Giver」的影片在網路上竄紅,引發了許多人熱烈的討論,
包括對於知識的傳承、給下一代機會......等等的,
影片相當觸動人心,卻也讓我想到自己服務過的一些當事人,
其中包括了學生家長、學校老師與一些比較困難的當事人,
因為網誌搬家了,閱讀全文請點選新連結:「師」者為何?在「師」者之路上的學習與傳承
今年的教師節感覺有點不平靜,
近來輔大事件持續延燒,讓社會大眾對於教授與心理師的身份感到懷疑,
(雖然整個事件跟心理師與心理諮商,其實沒有關係)
今日強颱壓境,明天教師節,恐怕又是一連串人仰馬翻,
因為網誌搬家了,閱讀全文請點選新連結:<輔導落地窗>我有自己的生命姿態,同時想要靠近你的世界
這學期的國高中校園工作大致上都告一段落了,
打從擔任專輔教師的那一年起,意外開啟了陪伴青少年的緣分,
至今也已經滿三年,很享受跟青少年互動的我,未來應該仍會持續下去,
在過程中,隨著接觸到越來越多不一樣的青少年,
因為網誌搬家了,閱讀全文請點選新連結:<輔導落地窗>調整自己的tone調
自從去年開始研究桌遊、跟身邊的桌遊愛好者交流之後,
桌遊開始成為繼心靈圖卡後,我帶團體或個別晤談時的道具之一,
有幸認識一位很會帶小小孩玩桌遊的學長,
參加他的幾次桌遊聚會之後,發現雖然桌遊本身具有高度的趣味性,
因為網誌搬家了,閱讀全文請點選新連結:<輔導落地窗>擁抱自己,傳遞心中的安在
三月份的工作量比想像中得更加忙碌,
然而緊接在後的四五月份工作量也持續超載,
幾乎每天都在兩到三個工作行程中穿梭,
有研習、有督導、有接案....還要不停的設計演講跟團體方案,
因為網誌搬家了,閱讀全文請點選新連結:<輔導落地窗>理解的心意,有不同的呈現方式
剛過完的週末六日兩天,是我首次把十幾年牌卡諮詢的經驗,
化成清晰完整的結構,帶領來參與的伙伴進行練習的重大日子,
過程中示範了好幾種不同的使用方式,
每一個示範,我的「姿態」都不太一樣:
因為網誌搬家了,閱讀全文請點選新連結:<輔導落地窗>不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也不覺得自己太渺小
在專業成長的路途中,隨著年齡與經驗的變化,
對於自身專業的看法,無形中也會有所調整,
還記得初學諮商時,聽著老師們提到界線、時間架構等概念,
千叮萬囑的交代我們不可以傷害當事人,要以當事人最大福祉著想時,
因為網誌搬家了,閱讀全文請點選新連結:<輔導落地窗>搭配出屬於自己的輔導策略
閱讀著出版社送來前輩的新書,
是我很喜歡的兩個前輩哈克與錦敦合寫的「生命的神秘配方」,
讀著讀著,心頭有許多感動,忍不住又想起了身邊的專輔伙伴們,
在敘事治療中,很強調「以故事回應故事」的練習,
因為網誌搬家了,閱讀全文請點選新連結:<輔導落地窗>別忘了我們身邊還有別人
連續數日密集的工作,讓我決定在下午看個電影放鬆一下,
原本打算看一些比較緊張刺激的電影,
想起前陣子幾位學長姐推薦「怪物的孩子」這部動畫,
於是決定改看這部動畫電影,未料卻獲得滿滿的感動!
因為網誌搬家了,閱讀全文請點選新連結:<輔導落地窗>我其實不知道,怎麼做才是對你最好的安排
走入心理諮商算起來也有快十五個年頭了,
每個階段對於心理諮商的看法都很不一樣,
一部份是學的理論取向不同了,一部份是生命經驗不同了,
很大一部份,則是從服務的對象身上,學習到許多寶貴的經驗,
因為網誌搬家了,閱讀全文請點選新連結:<輔導落地窗>聽聽心中的小小人在說什麼?
在下半年的晤談與工作坊中,開始使用較多的動態活動,
來增加靜態晤談中當事人的感受性與領悟,
在眾多動態的體驗活動中,我很喜歡結合心理劇、完形的技術,
讓當事人們將腦袋中的想法、心中的感受具像化,
因為網誌搬家了,閱讀全文請點選新連結:<輔導落地窗>孩子的能力,遠比我們想像中來得更強大
人的潛能,往往比自己想像中來得更強大,
這不僅是我長年欣賞電影的觀影心得,也是在青少年輔導中的深切體會。
在與所謂的「高關懷學生」進行晤談的過程中--
通常是指父母因為種種因素無法有妥切照顧的學生,
因為網誌搬家了,閱讀全文請點選新連結:<輔導落地窗>找回心中的「生命知識」
還記得在碩班寫論文,為了熟悉自我敘說而接觸敘事治療時,
有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的詞彙:「在地性知識」,
相較於我們從理論或權威者手上獲得的「專家知識」,是一種由上而下的知識建構方式,
「在地性知識」,或者稱之為「常民知識」,則恰好相反,是一種由下而上的知識理解方法。
因為網誌搬家了,閱讀全文請點選新連結:<輔導落地窗>團體是屬於我們的
每當我到學校新接一個團體時,無論未來會進行幾次,
都會跟學生們說:「這個團體是屬於我們所有人的,不是我一個老師的。」
每當團體中發生衝突、意見不合、停滯的時候,
我都會再次複述這句話:「團體是屬於我們所有人的。」
這學期額外接了好幾個國中的團體,也持續在國高中校園提供個別晤談服務,
在與青少年們互動時,我開始發現自己有個特點:
比起跟他們發生衝突,更擔心彼此之間維持著「表面的和平」,
比起上述兩者,最容易引起我注意的,則是那些總是順從而沈默的學生。
因為網誌搬家了,閱讀全文請點選新連結:<輔導落地窗>何謂正常的孩子?
這幾天陸續在網站上看到一些探討異常者與正常人分野的文章,
同時也恰好有機會跟許多同儕交流關於「什麼樣的人才叫有問題」的想法,
過去在變態心理學中,第一章便引導讀者思考「什麼叫異常」?
我卻慢慢反過來思考,什麼樣的人才叫「正常」?
因為網誌搬家了,閱讀全文請點選新連結:<輔導落地窗>生命改變三元素
「人為何會改變?」,是諮商心理學中千古不變的提問,
從精神分析到後現代取向的焦點、敘事治療......等,
不同取向的創始人,各自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回應,
這麼多元的答案,有時讓人看得眼花繚亂,而且有點學術,
因為網誌搬家了,閱讀全文請點選新連結:<輔導落地窗>心理測驗不只是測驗,而是理解人的過程
還記得當初在學習心理衡鑑、測驗與評量時,
老師曾經提過:測驗結果是死的,但人是活的,
這句話有兩層意義:第一層意義如表面字義所說的,
多數的測驗傾向於將人分類,然而這些分類多半很粗糙,
因為網誌搬家了,閱讀全文請點選新連結:<輔導落地窗>為了孩子,我想與你攜手合作:談校園系統工作
隨著自由工作的道路持續開展,接觸到更多各級校園的系統生態,
我發現在台灣的學校系統裡(尤其是從國小到高中這段),
心理工作的挑戰不光是來自於學生心理議題的複雜與困難度,
許多時候來自於他們所身處的環境系統,不知道如何與輔導人員或心理師合作,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使得孩子們從小就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ipad或平板,
對他們來說,手機遊戲(簡稱手遊)算是生活娛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許多家長跟專家學者都對此現象感到憂心,深怕會影響人格發展與學業,
由於我在更換為智慧型手機之後,也開始愛上手遊,
加上學生時代起就熱愛電玩,因而有些不太一樣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