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的分裂,透過衝突來解決】
在暗殺教室第二季的後半段,第17與18集時,
在得知殺老師真實身份後,整個班級出現了嚴重的意見分裂,
由潮田渚為首的不殺陣營,與赤宇業為首的殺陣營,
兩者人數相當,意見也僵持不下,
不願見到班級被一分為二的殺老師,提出了陣營對覺得提議,
每個人自願選擇要加入哪一方,然後進行對決,
獲勝隊伍的意見,將成為全班的意見,
在嚴肅的氣氛下,已經各自鍛鍊出一身本領的學生們,
開始認真的思考著、行動著,試圖解決敵對陣營的勢力。
整個劇情最微妙之處,潮田渚其實跟赤羽業是一年級就相識的同學,
而且,兩人曾經有過一段不錯的友誼,
在對決過程中,兩人都不自覺的回憶起當初相識的情景,
回想起自己對對方的看法,以及心中未曾說出口的焦躁,
透過這場對決,彼此用暗殺的各種技能,
將自己的心情化為實體,傳遞給對方。
陣營對決的高潮最後自然來到了兩人一對一單挑的局面,
為了用自己的實力,讓業能夠輸得心服口服,
渚不僅率先放棄了用槍狙擊業的大好機會,
在過程中更試圖以業最自豪的格鬥技進行對決,
接二連三放棄自己的專長,而以對手的專長進行決鬥,
只為了要向高傲的業證明,自己透過苦練得來的成果,
並確實將自己堅定的意願傳遞給對方,
在最後這一段緊湊而精彩的格鬥中,我忍不住感動落淚。
【表面的敵意,也許是深藏於內在渴望連結的心】
看完這段劇情,忍不住想起在個別晤談或團體中,曾經相遇過的幾位青少年,
青少年這個有些彆扭尷尬的年紀,往往讓輔導老師或心理師傷透腦筋,
除此之外,他們大辣辣表現出來的憤怒跟敵意,
有時也會讓不熟悉青少年特性的工作者,惱羞成怒或心有懼意,
更讓人難以招架的是,他們有時會說出一些羞辱人的話語。
雖然青少年具有這麼多難搞的特性,
在我眼中,這些挑釁的行為背後,往往潛藏著想要與人親近的心意,
只是要坦率說出自己的心聲,對他們來説簡直是丟臉到家,
於是只好故意說些反話,或是用這些言語來刺探眼前的大人,
是否如他們口中所說的那樣,願意關心或包容自己,
就像是還不成熟的小男生小女生,有時會用動手捏人、嘲弄對方,
來隱藏自己對對方的好感,或是透過這個過程親近對方,
青少年心中的敵意,有時沒有表面上看到得那麼強烈,
就好像在暗殺教室裡,表面上學生們都想殺掉老師,
事實上正是這股「殺意」,無形中串連起師生之間的情感,
或許這也是殺老師總是這麼說的原因吧:
「盡情的、愉快的暗殺,這是我對你們的期待!」
【在教室的老師,該如何面對學生的殺意?】
面對學生們的表面敵意或挑釁,如果是在班級裡的老師可以怎麼做呢?
在排除過動或真正想要攻擊老師與同學這種特殊的情況下,
如果老師已經發現有學生,似乎習慣性會用挑釁或憤怒攻擊的方式來跟人互動,
首先需要考慮的是,這個行為是否只是一種「習慣」?
例如原生家庭培養的慣性,或是某些原因讓他學到「用攻擊的方式比較簡單」,
如果只是因為一時的習慣,透過行為改變技術,或是進行關懷與引導,
通常就能慢慢讓學生的行為有所調整。
如果在初步觀察後,發現學生的行為背後,除了習慣還有比較複雜的因素,
建議最好能夠尋求輔導室的合作,
同時在課堂上,教師需要能夠在接納學生的情緒之下,
給予合理而清楚的規範與限制。
有些老師在面對學生的怒罵、挑釁時,會不小心也跟著被挑起情緒,
這樣的回應方式,不僅容易讓學生在心中驗證:「果然暴力跟憤怒才是王道」,
更容易失去其他學生的信任感,
對學生來説,教師應該是值得信賴、在遇到困難時感到可靠的成人,
如果我們自己無法消化這些表面的攻擊,直接採用高壓的方式回擊的話,
在班級經營或秩序管理上,或許能看到短暫的效果,
長遠來説,卻是非常不利的選擇。
能夠冷靜的告訴學生,下課時間可以好好聽他說,
同時溫和而堅定的重述教室中的規範,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這是一件蠻有挑戰的事,若能實踐,卻很值得!)
【身為輔導老師或心理師,該如何體會學生的殺意?】
如果是在個別晤談或團體時,發生學生針對我們進行的攻擊,
我自己會先觀察學生在表面話語之下,實際上想說什麼?
每到夏天,我就會因為異位性皮膚炎而有嚴重濕疹或受損的症狀,
曾經有學生大辣辣的說:「唉唷老師你看起來好醜喔!」
我當時一邊安撫自己破碎的心(真的有點傷心,幸好我多少穿越這個議題了),
一邊看看學生接下來想幹嘛,
結果發現他在聽到我回答:「對啊,沒辦法喔,我就是長這樣啊,你知道我有過敏」,
之後就沒有太多回應,似乎這只是一個嘗試攀談的策略,
我也就在下一秒讓這個經驗過去了。
曾經有學生抱怨團體太無聊,或是在桌遊過程中故意一直要更改規則,
我自己當時看見的是,這幾個學生很需要透過「贏過老師」,
來替自己增加一些安全感,同時,這也與他們在原生家庭的議題有關,
於是骨子裡也有點好強的我,先深呼吸穩住自己的心,
轉而用柔軟的態度去應對,故意用哀求的口氣抱怨學生們聯手欺負老師,
在這個點通過之後,學生們反而又自己安靜了下來,
之後幾次團體的狀況,也變得穩定許多。
我也曾經遇過差點一拳要揍到我身上,或是學生之間差點打起來的場面,
或許是「場面」見得比較多了,我越來越發現,
大多數時候青少年們這些挑釁、嘲弄甚至是攻擊的行為,
有一部份出自於無知,無法體會到這個行為背後的代價,
另一部份則深受原生家庭造成的情感斷裂之苦,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複雜的原因,讓他們會在諮商室或團體中做這樣的表達,
身為諮商心理師的我,要做的往往不是糾正他們,
或是受到內在情緒的牽動而給予本能的反擊或退縮,
我需要在現場支撐出一個能夠允許、涵容這些言語行為的空間,
跟著學生們一起好好看看,在這些表面聽起來真的不太好聽的句子背後,
他真正想說的是什麼?
是想要讓自己覺得有力氣,覺得心安?
想要信任我,卻又覺得我可能會「背叛」他,所以主動出擊?
剛剛我說的話或某個動作,無意間挑起他過去某個痛苦的經驗?
【在充滿接納的空間裡,允許殺意化為珍貴的守護力量】
就像是三年E班的學生們,不知不覺在殺老師的暗殺教室中,
透過學習暗殺,釋放出真實的情感與潛能,
透過學習暗殺,說出了潛藏在心底的話語,
於是這份用於「殺」的能力,漸漸變成能夠自我保護的能力,
最後成為了互相幫助、相互守護的能力,
無論是導師、輔導老師或心理師,在我眼中,
我們都在運用自己專業訓練下所會的方式,進行相似的事情:
設法將學生表面的攻擊與怒氣,轉換成可運用的潛能跟特質。
我記得殺老師在陣營對決的過程中,曾經說過大意如此的一段話:
「有些時候,人會陷入矛盾,
這時候就需要能透過盡情展現自身意願的行動,來釐清自己真正的想法了,
人在面臨巨大壓力的環境下,所表現出來的,才是自己真正的想法。」
從這個角度來看,也就難怪學生們經常要在潛意識裡,
三不五時用一些讓我們急得跳腳,或是火冒三丈的方式來測試了,
因為當我們能夠看穿他們表面行為底下的真心時,
才能確實的將關懷之意送到他們身邊。
要能夠做到這點,不只需要有一顆願意親近學生的心,
更需要持續不斷的接受專業的訓練,
同時願意真誠面對自己內心的各種慾望與創傷,
才能在學生發動「暗殺」的時候,不會受到本能防衛的影響,
不小心亂了手腳,把學生的言行過度放大,
遮蔽了我們其實想要好好關心學生的真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