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為了帶領動漫自我探索的工作坊,
陸續看了幾部別具深意的作品,
當天有個學生分享他最喜歡的作品是「暗殺教室」,
讓我想起多年前也有朋友向我推薦,於是忍不住看了起來,
沒想到到現在看了五集,每一集都讓我忍不住落淚......
一方面,想起過去接受教師訓練的日子,以及那些跟學生互動的回憶,
另一方面,也想起如今正在晤談的幾位孩子,以及他們傾訴的心聲。
暗殺教室從邏輯上來看,是個很不可思議的動漫畫,
開頭劇情是一個謎樣的外星生物將月球炸毀,並揚言即將毀滅地球,
同時,他提出了一個交換條件,
那就是要擔任某高中3-E的班主任(以台灣來説就是導師的意思),
日本防衛省在接受這個條件的同時,也告訴三年E班的學生,
在未來這一年裡,要持續訓練自己的暗殺能力,就近除掉這個外星生物......
最奇特的是,被學生取名為「殺老師」的外星生物,
一點都不擔心自己被殺死,反而鼓勵學生用各種方式來殺掉自己!
在今天剛看完的第五集裡面,擅長理科的奧田同學,
雖然對數學跟理化非常擅長,國語跟口語表達能力卻有點薄弱,
因此他想出的暗殺方法,居然是把做好的毒藥,直接拿給殺老師喝下去!
毒藥當然對殺老師沒有作用,相反地,他很熱心的教導奧田同學,
如何透過一連串的過程,調製出可以殺死自己的毒藥......
然而,就在奧田終於調出這個配方,讓殺老師喝下之後,
意料之外的,反而讓殺老師「進化」成威力更強大的狀態!
透過這個過程,殺老師說了一段讓我非常感動的話:
「有效的暗殺,需要有足夠的國語能力,
像這樣直接誠實的請暗殺對象喝下毒藥,反而會成為被對方利用的情況,
奧田同學,你擁有非常優秀的理科能力,
未來國家應該也會有許多人們,受益於你吧?
在此之前,請培養能有效向他人說明的國語能力喔!」
這麼超現實的劇情,讓我意外回想起至今晤談過的幾位學生,
他們都是被學校、甚至是父母所放棄的孩子,
當老師與家長,期待孩子能夠早點長出「現實感」,
快點發展出跟年紀相符的能力與學業成績時,
卻忽略了這些學生,受困於過去的特殊經驗,或是擁有獨特的人格特質,
以致於當接收到大人們的要求與期待時,只感到無力跟挫折。
類似的情況,在我去大學演講時,也有一番驚人的震撼,
有些學生到了大二大三,還無法說出自己身上有什麼優點或專長,
只因為他們上了主流社會中的「二流」或「三流」大學,
在他們的認知裡,只有讀書考試成績優秀,或是擁有可以得獎的才藝,
才算得上是「有專長」或「優點」,其他的就只是「興趣」,無法當飯吃的。
聽到這些學生訴說的內容,心中是很疼痛的,
身為一位中小學訓練出身的心理師,
從小到大我算是考場的常勝軍,卻常在演講半開玩笑半認真的對學生說:
「我這個人學生時代唯一的優點就是會讀書,
你們可能覺得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可是會讀書這件事,並沒有解決我在人際跟愛情上的種種困擾,
相反的,我因為太會讀書了,所以很晚才發現,
事實上人生除了讀書與成績,還有許多重要的事情,
因為這樣,我高中被排擠,大學人際關係也蠻差的,談起戀愛也不怎麼在行......
讀書確實讓我免去許多煩惱,同時也讓我失去很多。」
是的,正因為我擁有非常優秀的讀書能力,
以致於在後來的人生裡,我花了非常非常多的時間,
重新學習各種身為「人」需要學習的事情。
回到暗殺教室的劇情,看到殺老師如此熱情的喝下毒藥,
透過這個與學生互動的過程,引導他親自體驗到,
自己所輕視的語言能力,事實上對擅長的理科能力是一種很大的加分,
相反地,當自己的表達能力未達基礎水準時,反而可能減損原來的優勢能力,
我深深感受到,或許傳統上老師們會認為自己要「灌輸」學生一些觀念,
當學生超出常規時,要趕快把他們「導正」,
身為一名老師,我承認這樣的念頭,站在教育的立場是很合理的,
只是我同時身為一名心理師,會更去思考的是,
如果學生表面的偏差,就像是動漫中奧田所製作的毒藥,是一種不成熟的內在表達,
身為老師或心理師的我,是否可以如同像是殺老師一樣,
不是直接斥責學生的行為,而是嘗試吸納這個行為,
嘗試看見學生背後真正的邏輯與心意,
於是能將這份「暗殺行動」,轉化為學生願意成長及改變的動力?
在過去,儘可能的維持並提升有能力的學生,
放棄缺乏能力或素質比較「不良」的學生,是教育系統中的概念,
一如動漫畫中的這所學校,透過將所有成績差的學生流放到E班,
維持住高升學率的假象......
雖然這樣的觀念持續在調整,在台灣的教育或社會現場裡,
還是可以觀察到,競爭比較與過度強調「優秀」,
似乎仍然是一種常態,彷彿平凡是一件不值得被鼓勵的事情一樣。
當成人們營造了這種過度競爭跟排擠的制度時,
相對的,身處其中的學生們,也將無形中學會這些手段,
這是我看到目前為止,很深刻的體會.....
如果說學校就是現實社會的縮影,那麼身為大人的我們,
在每天的生活中,究竟示範了什麼給學生看呢?
是人與人之間本就該互相信賴與支持,
還是為了成績(金錢),必要時可以不擇手段的競爭?
在我跟學生晤談時,有時候會發現,
或許不是所有的學生,但許多學生並不如成人所以為的「沒現實感」,
事實上,大多數的學生對於社會現實的認知,已經接近到有點殘酷的狀態了,
而正因為提早認知到,或許自己根本無法適應現實的規則,
(這部分有一些可能受到青少年特有的思考邏輯,被放大了)
所以乾脆提早選擇自我放棄......因為不管自己如何努力,還是很難靠近目標!
同時我也發現,當提供足夠的愛與關懷,同時支持學生們慢慢長出自信時,
有些時候,他們所能發揮的,或許遠比我們當初所想像得,還要多更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