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判官是一部意義深遠、引人深思的動畫,
第一季透過各個角色的發言,引用眾多哲學家思維進行辯論,
來探討關於生死、何為異常,以及許多社會心理學中常見的概念,
第二季雖然劇情鋪陳不如第一季,
卻仍透過鹿矛圍、常守朱以及統御全日本的施比拉系統,
三方之間的競合關係,帶出意義深遠的社會制度探討,
雖然整個動畫的角色,主要建築在警匪對決的犯罪劇情上,
我看完之後,卻始終想到了目前所持續在面對的心理諮商體系。
施比拉系統, 在這部動畫中被設定為日本社會各種制度的核心系統,
他能夠透過掃描每個人的聲波,來進行各種潛能的判定,
進而建議每個人應該依循著什麼樣的生涯發展選擇,才能獲得幸福的人生,
同時,他也能在很早期的階段,就判斷出一個人是否具有犯罪的潛值,
進而將這些人進行隔離、拘禁與心理治療,好讓他們有機會回歸社會,
於是我們可以想像,施比拉系統對於動畫中未來時代的日本社會,
可說有如高高在上的神明,透過這個系統的各種分析,
人們不需要再去深思各種生命的意義,也不需要透過各種方式探索自己,
因為人類所需要的一切,施比拉系統都會告訴我們!
然而在第二季當中,出現了一個質問施比拉系統的角色:鹿矛圍,
他因為一些特殊原因,無法被施比拉系統辨識出來,
意思也就是說,對施比拉系統,也就是整個集體社會而言,
鹿矛圍雖然與他人同樣是個有血有肉的人,卻等於透明人一般,不存在於世界上,
隨著鹿矛圍陸續犯下越來越激烈的案件,劇情圍繞著一個哲學思辨打轉:
全能的神能夠舉起自己所無法舉起的重石嗎?
如果這塊石頭不存在,那麼這位宣稱自己創造一切的神明,等於欺騙了世人,
如果這塊石頭真的存在,那麼這位全能的神,就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了,
這個被稱之為「全能者悖論」的哲學探討,在能夠輕易對每個人做出犯罪判定的劇情中,
被鹿矛圍深深質疑著:「號稱能夠制裁任何人的系統,能夠制裁自己嗎?」
在此我無意深入這個聽起來很繞口,感覺好像很深奧的哲學議題,
同時,我一邊看著劇情的推展,忍不住沈思:
「心理學界,或所謂的心理諮商界,似乎也在面臨著類似的挑戰?」
隨著新世代的諮商心理師逐漸崛起,各類心理學知識變得越來越普及,
(雖然還沒有真正做到普及化,但比起十年前又進步不少)
每當社會上出現重大事件時,也越來越能看見心理師們的活躍身影,
加上各類心理學書籍日漸暢銷,
許多從前只有在心理諮商相關系所教科書上出現的專有名詞與概念,
已經逐漸滲入社會的各個層面,或者至少可以說是滲入中產階級的生活日常裡。
於是我們可以看見心理學家們教導人們如何擁有美好的愛情,
結婚之後,該如何養出聽話的孩子,
找工作時,該如何瞭解自己的潛能,好進一步追求自己的夢想,
(就連追求夢想這件事,本身都很心理學)
當面對親人過世或劇烈天災所帶來的失落時,可以如何平復心情......
雖然心理學尚未發展到如同動畫當中,施比拉系統那樣的強制性與全面性,
然而心理學確實逐漸在台灣社會中,塑造出另外一種神話式的形象,
彷彿各種疑難雜症,只要透過心理學知識的分析,就能獲得解答,
也有越來越多民眾,不再將尋求心理諮商,視為一種羞恥,
相反地,這是一種能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的方式。
身為一位心理師,看見心理學、心理諮商逐漸被社會所接受,
心中確實感到一股喜悅,這份喜悅來自於,能讓更多人知道這套改變自己生命的方式,
同時,我也更加對於自己在演講、文章、工作坊或接案時,說出來的話抱持謹慎,
因為,隨著心理師身份逐漸被更多人認可,這些話語帶來的影響力就越大!
在越混亂的時代裡,人們對於未知的恐懼就越大,
於是各種強調可以「離苦得樂」或是「重回已知」的方法,都會更容易被人們接受,
在過去,宗教扮演了心靈救贖中很重要的角色,
如今,心理學正逐漸慢慢加入「救贖世人」的行列裡,
或許心理師們自己(包括我)並不想成為拯救他人的英雄,
但當人們越來越習慣藉由心理學的角度,檢視自己、瞭解社會時,
我確實打從心底有一股無處安放的不安。
「一個號稱全能的犯罪制裁系統,是否能夠有效的制裁自己的偏誤?」
這是心靈判官第二季,透過鹿矛圍的犯罪,所想要探討的事情,
「一個號稱能夠帶來改變與療癒的系統,是否能夠有效的提供自身療癒?」
則是我看完第二季劇情之後,誠實詢問自己的事情,
一直以來我花很多時間,在學習心理學領域之外的知識與技術,
在自己的生命經驗裡,我深深看見,
當人深陷於權力慾望、金錢焦慮等各種活生生的現實考驗時,
心理學知識,需要經過一番轉變,真正落實於生活中,才能帶來生命的成長與改變,
「一個宣稱能夠提供改變與療癒的心理師,是否能夠有效療癒自己的生命?」
是我一層一層往內觀看後,很誠實詢問自己的終極問題,
透過這三層的自我對話與提問,整合了心與頭腦的答案是這麼說的:
「心理學的知識,就只是單純一份冰冷的知識,知識本身可以產生改變,但也可能不會。」
「人無法在真空中改變,需要在有溫度的關係或情境下,重新啟動自我內在的復原力量。」
「改變與療癒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心理師能夠在提供知識之外,讓眼前的人感受到自己真實的存在」
「心理學知識並非獨立於我之外,唯有透過自己的生命來吸收、消化、體會這些知識,
我所說出來的話語,才會產生真正的溫度,傳遞到個案心中」
一層又一層的自我對話下來,其實我想說的是,
「心理師,或是心理學所打造出來的龐大系統,終究存在著許多需要調整的地方。」
「心理師或心理諮商的制度,不可能服務到所有有需要的人們,
因為心理師與這個制度,都非完美無瑕的神。」
「心理師或心理諮商的制度,真正能做的是不斷回過頭來檢視自己,
與所要服務的對象一起並肩成長,
因為所謂心理諮商或療癒,並非是一個單向式給予的關係,而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
在第二季的劇情中,透過吸納不同的意見,針對自己進行更新與調節,
施比拉系統試圖修復自己的「缺陷」,容許更多真實存在的現象進入系統的資訊流裡,
雖然這不是一個讓身為觀眾的我,能夠滿意的結局,
但回到心理諮商領域的省思裡,我發現這確實是一條身為心理師並經的道路,
若想要提高對各種潛在犯罪的制裁效果,施比拉系統應該最優先制裁的對象其實是自己,
這是動畫第二季最後透過各個角色推導出來的結論,
若想要真正能夠與個案們踏上改變與成長之路,
心理師最優先的行動應該是促成自己的改變與成長,
這是我看完動畫第二季之後,透過一連串劇情獲得的學習與體會。
心理學無法成為全能的宗教,因為心理師也不是至高無上的神明,
或許我最該做的一件事,不是持續精進於透過各種專業理論剖析個案的內在,
而是藉由一路上學習的各種理論與技術,先好好的促成自己的改變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