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半年來持續在各個層級的學校裡,對學生們談生涯規劃的主題,
今天則是受好友的邀約,來到遠方山上談自我行銷,
面對學生,我常會播放天下雜誌訪問張懸的短片,
她緬靦談起自己過往人生的挫折、從前對自己的否定,
以及如何將負面特質轉化為能力資產的過程,
最後她語重心長的說道:「探索自己,是你能替自己做得最好的一件事,
也是唯一能替自己做的事情。」
每當影片播放到這裡,我都會想起自己曾在面試場合上回應主考官的一句話:
「基本上大多數的心理議題,談到最後的核心都是自我探索的主題」。
無論演講什麼主題,我通常習慣帶點小活動,
引導學生回到自己身上去思考、探索、整理經驗,
再從這份經驗切入當天的主題,
我始終相信,在這個知識氾濫的時代,專業知識不見得是最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帶著什麼樣的眼光來使用這些知識,以及是否能運用這些知能來幫助自己,
而非跳入另外一個不斷追求、累積的競賽裡,卻不知道為什麼要將自己帶入這場焦慮的競爭中。
回程路上,我跟好友聊起自己的一些心路歷程,
在外人眼中,我是個有想法、有個性的人,從小到大大家都認為我「很有主見」,
其實我內心的迷惘跟同儕差不多份量,對於自己想發展的目標也沒有清楚的圖像,
但或許是高中曾經病危的經驗,加上家中只有我一個孩子,
打從高中出院的那一刻起,我告訴自己:「從今以後,沒有時間再去浪費」
還記得那時候我病情嚴重到以為自己活不過二十歲,
即使後來病情逐漸好轉,死亡的陰影還是莫名緊追不捨,
在這種無形的壓力下,對於我想去做的事情,似乎總會特別堅持、特別投入。
大二暑假時我迷上遊戲製作,每天都泡在巴哈姆特與遊戲製作軟體裡,
寫出一個又一個的作品,還很認真的跟著國中死黨泡在速食店裡,
畫出人物關係圖,以及劇情架構圖,試圖用一個不成熟的角度,打造出懸疑推理劇情。
在考上研究所的那年暑假,應該是許多夥伴盡情放鬆享樂的時間,
我則是幾乎一天一個夥伴的練習解牌,回家還會比照諮商記錄的格式撰寫檔案。
我非常喜歡看電影,為了讓自己看得心安理得,也為了投資自己,
我每看完一部電影就會寫一篇心得文章,
透過電影,我回顧自己的生命,抒發內心的感觸,也思考人生的意義。
回顧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我其實並不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只是覺得有熱情、有喜歡,於是盡情地沈醉其中,
許多好能力,似乎就這樣慢慢被培養出來了。
我覺得自己比起同儕很幸運的地方,可能是從小到大不太缺錢,
雖然原生家庭只是小康,我也還算節儉,但至少不必替金錢煩惱,
不需要透過打工或兼職來賺取生活費用,也因此有更多時間去思考跟探索自己。
我也很感恩自己在高中時與同學之間的衝突(比較精確來說應該是被霸凌),
因為這份重大的打擊,瓦解了過往成績優異帶來的自信,將我帶入人生的瓶頸,
讓我開始瞭解到原來成績不是一切,開始去往更內在的地方探索,
這份創痛引領著我走入心理學的領域,最後通往療癒的大海,
我常常在想,像我這麼一個被父母過度保護,又只懂得唸書的人,
能夠慢慢變得一個懂得踏實生活、深刻思考的人,全都拜高中與大學人際困境所賜。
其實我想說的是,走到目前這個人生階段,
我發現許多困境是沒有解答的,人生的方向也未必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然而由於我對自己探索得夠深,在面對未知時,比較不容易慌亂,
當能以平靜的心來因應環境時,似乎也就比較容易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來。
回想起今天的演講,雖然我忘記要這麼說,但如果有機會重來一次,
我會想要認真的看著底下的每一個學生說:
「我始終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亮點,但這個亮點不會憑空出現,
它需要你認真的去過每一天,想盡辦法將其找出來,並努力磨練,
不用去羨慕那些外表光鮮亮麗的人,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致命缺陷。
對你們來說或許這輩子最大的挫敗是成績,對我來說則是人際與感情,
我這輩子的前半段就是個只會死讀書的呆子,
直到被同學欺負又在愛情上吃盡苦頭,
才開始認真思考生命、看見自己的不足,並嘗試著將自己的負面特質:
驕傲自大、膽怯畏懼、自我中心......轉化成一個又一個的能力資產,
於是長出了一個新的我,也就是你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探索自己是我們能替自己所做得最好的一件事,也是唯一能替自己做的事,
在人生的某個階段裡,我們必然會經歷所謂的漫漫長夜,看不見遠方的盡頭,
但如果我們能真切地看見自己、理解自己、欣賞自己,
當黑夜過去,我們會擁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漫漫人生長路,多有挫折,常有絕望,所以我們更需要好好地瞭解自己,
因為當遭逢無法抵抗的困境時,唯有我們自己,才是最堅強的盟友。
(圖片取自網路,若欲分享此文,請直接複製文章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