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實不太喜歡公開表達對政治議題的看法,

並非對於政治冷感,而是覺得政治就像宗教一樣,

每個人都有其擁護的立場,有時候談這個很傷感情,

在合理範圍內避而不談,是我對身邊人們的尊重,

然而眼睜睜著看著最近台灣的人們,因為一次次的政治議題而分裂、反目成仇,

我內心充滿許多憤怒、悲傷與無力,

這次心理師法下修,距離自己的位置很近,因此理解也較深入,

因此,想要透過這篇文章,分享個人的看法。

imagesCAVN9HIU.jpg  

可能是天生性格,可能是受到諮商的訓練,

對於會產生衝突的議題,我習慣去看表層底下的核心議題,

也認為透過解決核心議題,表面上的紛爭才比較有機會被鬆動、取得共識,

因此對於這次的下修案,我並不覺得非要阻止不可,

下修的確會帶來衝擊,但不下修也有維持現狀需要面對的困境,

因此我認為這個法案通過與否,最大的關鍵在於:

如何儘可能保障多數進入諮商專業人們的基本權益,同時又照顧到人民的心理健康?

 

 

針對這個部分,立法委員陳潔如已經提出一個修正草案,

裡頭提及將大學部延長為六年,並將心理師資格取得之方法,

改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為筆試,通過後再進行第二階段的實習,

同時在新舊制度交替之際,並行原本碩班之資格以及大學六年制的新方式,

雖然裡頭還有許多細節值得商議,但我覺得是一個不錯的方向,

這個提案避開了是否下修的表面衝突,還原到如何給予大學生充足訓練,

同時又能兼顧民眾接受有專業品質之心理諮商服務之需求。

我認為心理師法若下修,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提供學習者一個良好的訓練環境,

減少他們在職場上所受的傷害(無論是他們自己或服務對象),

然而若不下修,這或許也是一個重新省思心理師審查資格制度之缺漏的大好時機。

 

 

回到下修案這件事本身,反對下修的意見已經被充分討論了,

因此對於支持下修的種種理由,我想分享個人的一點看法,

接下來我都會先陳述在網路上看到的支持方意見,再進行個人意見分享。

未命名.png  

一、我們應該開放市場,現任心理師不該害怕自由競爭

雖然對經濟學跟倫理學不熟,但這個論點應該來自於經濟學中的「自由市場機制」,

自由市場機制認為任何商業場域中都有一雙「看不見的手」,

價格、服務型態等細節都決定於這隻手,也就是人們的需求,

我對這個論點的理解是,如果大學生也能做到碩士生層級的服務,

那麼現任碩班出身的心理師反心理師法下修,

其實是害怕大學生領的薪水比較低,會影響雇主的意願,進而失去原有之市場。

 

 

關於大學生是否能與碩班生具有同樣的專業水準,

我將留到後面幾點時再分享個人看法,

回到自由市場機制這件事,我覺得這反應了一個概念:

一切都由市場決定,需求提供者應該儘可能以更創新的方式提供同等品質的服務,

然後,交由消費者自行決定,到底該使用誰提供的服務。

表面上這看起來是個很合邏輯的推論,實際上卻有其盲點,

在「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這本書中,

作者提到表面上價格、服務是由消費者需求所決定,

實際上卻掌握在那些懂得操弄潛規則的人手裡,

於是整個市場反而更被既得利益者所把持,進而使用更高的價格來脅持民眾買單。

我個人認為作者提出的論點頗有道理的,

心理師法限定在碩班資格,自然有其值得商榷的地方,

然而拿掉了看似嚴格的標準,實際上反而給更多有心人操作潛規則的空間,

因為已經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來維持一個真正合理的狀態了,

套用作者的話來說,「這將導致更多不公義的事情發生」。

 

 

二、證照制度以及碩班才能應考,是霸權壟斷的產物

針對這一點我想引用焦點及敘事治療中的名言來分享:

「問題不是問題,如何因應問題才是問題。」

證照制度的初衷是為了維繫各產業的品質,

沒有了一定程度的審查機制,基本上就會產生服務出現瑕疵的情況,

心理師法當初會通過這些規定,也是期待能保障到社會民眾的權益,

只是這過程中自然地產生了許多意料之外的情況,

於是產生了有點過度保障既得利益者的現象,

那麼,拿掉證照制度或碩班資格的限制,就真的不會有霸權壟斷的問題嗎?

與第一點一樣,我想還是會有新的壟斷方式出現的,

因此回到初衷,我想如何解決限定碩班資格延伸出來的壟斷可能性,

會比直接修改資格限制,甚至是取消證照制度來得合理,

因為,這接下來就會進入到最後兩個支持下修論點的部分。

 

 

3.研究所多數時間都花在寫論文、看文獻上了,

未必真的能提供比大學生更好的專業品質。

在學生時代,有時候我的確會抱持著「實務經驗比理論更重要」的心情,

然而在開始出社會服務後,我發現過去學的理論,還真的頗有用處,

那麼為什麼當時感受不到呢?

現在回想起來,是老師授課的方式,

讓我感受不到兩者之間的相關,而非文獻跟理論不重要,

除此之外,碩班提供了兼職實習跟全職實習的機會,

而且這兩項實習都需要接受專業督導的訓練,

兩年下來所增加的實務磨練,遠遠超過大學四年所能提供的。

 

 

在孫頌賢老師2008年一篇文獻探討「諮商師的成熟發展歷程~視框焦點的移動」裡,

他提到心理師專業養成歷程中可用進入佛寺的五個階段作為隱喻:

街頭(大學到碩士新生)、叩門(碩一課程訓練)、入門(碩二兼職實習)、

登堂(碩三全職實習)、入室(取得證照後約兩年工作經驗),

在這一連串的過程中,準心理師們不僅在學習專業理論,

更學著如何將理論與實務現場整合,

大學畢業只是五階段中的第一關,剩下三關在碩班,最後一關更遠在畢業後,

至此,才能說一個心理師終於有了專業自主的能力。

 

 

回到我自己的經驗裡做分享,套用三級預防(註1)的概念來說,

大學畢業時,我大概只能應付初級預防的個案,而且多是國中小階段的學生,

碩二兼職實習開始,才比較能承接二級預防的個案,

一直到了畢業後,由於經過了許許多多的訓練,才開始覺得有辦法承接三級個案,

在整個碩班訓練中,我不只單是對理論有深厚的理解,

更多時間在消化個人生命經驗,以求將理論與個人生命結合,

進而將理論與個案的生命做結合,

這些都需要透過課堂上的學習與督導訓練,才能完整的獲得,

反過來說,論文其實並沒有真的佔據那麼大量的時間,

因此,我認為碩班課程還是發揮了相當的功能。

 

 

4.心理師的品質決定於對人性的理解,而不只是理論而已,

大學生的人生歷練未必會比碩士生低。

這句話我覺得說得很正確,但畢竟是特例,

就像是很多人喜歡拿王永慶、郭台銘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來當例子一樣,

然而全世界就這麼幾個首富是沒有完成高等教育,

我想拿特例來要求放寬資格給所有的人,是一件不太有邏輯的事情。

imagesCAUVMGSJ.jpg  

寫了很長的一篇文章,其實我想說的是,

透過書寫文章,我開始整理了自己的脈絡與思緒,

比起還沒書寫之前,我更理解了自己的位置,

我想,對於心理師法下修案究竟該如何發展,

唯有透過理解自己的脈絡,傾聽相反意見的論點,

然後重新回頭修改自己的想法,才能真正達到兼顧各方權益的目的,

因此這篇文章的撰寫,並非要大聲疾呼:「我說的才是對的!」

相反地,更像是一篇拋磚引玉,期待閱讀至此的伙伴們能夠提供各種想法,

甚至是不贊同的意見,是更有價值的,

只要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的意見,當人們持反對意見時,反而更能激盪出創意的火花,

這是學習敘事治療的我所深深相信的一件事:只有差異,沒有好壞,

在做出最後的決定之前,我想還有許許多多很棒的對話值得發生,

就讓我們一起好好來關注這個議題,想清楚,說明白,

一起來守護人們的「心」希望吧!

 

 

註1:有關於三級預防,我用感冒來當作比喻,

初級預防的個案,就像只有感冒前兆,或者是完全健康的人,

需要的是多加關心以及健康衛教資訊,

心理師需要做的,就是穩定持續的關心,

或者是透過演講、團體等方式進行早期的預防措施。

二級預防的個案,則是已經開始患上感冒的人,

這時候他們需要吃點藥、旁人的照顧,

心理師開始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專業評估與介入,

才不會讓原本的狀況惡化下去。

三級預防的個案不僅有感冒,還有許多併發症,

因此需要更多的治療,

這時候心理師除了要提供更專業的協助外,

還可能需要整合社工、精神科醫師等資源一起合作。

 

(圖片取自網路)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心理師法下修 敘事治療
    全站熱搜

    幽樹(yu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