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完隱喻故事「冥土與大樹」之後,
(詳細內容請參考http://yukitwins.pixnet.net/blog/post/176602935)
我在工作坊裡分享了與父母親和解的故事,但總覺得說得不是很完整,
於是仔細觀察自己一路以來的心境變化,
到了最近,才有比較深刻的體會:
唯有先當自己夠好的父母,才有可能對父母親有真正的感恩,
對於像我這種在成長過程中很難獲得父母情感支持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昨天晚上我與好友在台大校園散步談心,不知不覺已經到了很晚,
當口袋的手機響起時,才驚覺已經快要十一點了,
這通電話必然是家中打來催促我回家,
接起電話後,先是傳來父親的聲音:「你人在哪裡?」
若是兩三年前的我,大概會氣急敗壞或焦慮不已的解釋,
語帶防衛,甚至是想先發制人的大小聲,
昨天晚上我只是用有點慵懶的語氣解釋自己還在台大,
然後跟母親保證明天一定會早起,以免破壞她安排好的行程,
掛上電話,我淡淡的笑著對朋友說:「嗯,以前的我大概辦不到。」
是啊,換成是幾年前的我想必辦不到,
面對著容易高度焦慮的母親,我從小就不知道該怎麼跟他互動,
因為不管我怎麼保證自己會準確執行被要求的事情,她總是不放心,
(當然有時候我表現的確有點差強人意......也不能都把責任推卸到她身上)
而當她缺乏安全感時,不管我做什麼都無法讓她平靜下來,
所以對於家裡,對於母親,我儘量採取疏遠的方法,
如果不如此,我實在很難有一個比較清明跟平靜的生活品質。
直到這一兩年,我開始比較有一點力氣,
可以在狀態好的時候,多靠近母親一點點,
但這個一點點,其實也不太多,頂多是可以多一點的家族聚餐,
頂多是願意偶爾買點花、寫張卡片送她,或是幫忙做一點點舉手之勞的事情,
這些「小事」,差不多就是我能付出的極限了,
因為大半的力氣我都花在涵容她捉摸不定的情緒上了。
雖說如此,能開始接住母親的情緒,我想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在我眼中她是個沒有被愛夠的孩子,沒有被我的外公外婆疼愛夠,卻又要不斷付出愛,
所以我可以理解,也很能感同身受她這股情緒是怎麼來的,因為我自己也走過這一段,
我儘可能地提醒自己這一點,然後在她表現出無理取鬧的樣子時,用平靜的心來回應,
我在想,或許在母親這一輩子裡,不管我如何努力,都只能做到這樣而已。
回過頭來說,能夠開始長出承接的能力,始於能接住自己,
花費了漫長的歲月在人生路上跌跌撞撞,尋找著可以拯救自己的人之後,
在自我敘說的論文裡,終於發現原來只有自己才能負起照顧自己的責任,
很感恩在最近這三四年裡,身旁有一群能夠耐心聽我講話、不批判、不隨便給建議的朋友們,
從他們身上我得到很多很多的愛,讓內在孩童得以成長,
然而我也知道,內在孩童之所以慢慢能成長,
是因為打從論文快完成之際,我就決定當自己夠好的父母,
同時,我決定在能夠好好照顧自己之前,當個「自私」的人,
不再那麼關注周遭他人的需求,只專注在自己的需求上,
我曾經一度害怕這樣的「自私」,會令自己變成一個冷漠殘酷的人,
直到後來我親身經驗到,原來,當我自己都沒辦法好好活著時,
根本沒有力氣好好的承接周遭他人的心情與需求,
於是我深深地、深深地回到自己身上,專注地傾聽內在孩童的需要,
同時,也成為一個敢於向朋友求助的人,
走過這一遭之後,現在的我,才慢慢真正地能夠承接身旁人們的需求,
這些人裡頭,包括我的父母。
其實我心知肚明,對於我的「付出」,父母親是很不滿意的,
比起其他同年紀的人來說,我的表現也真的很不出色,
然而我明白,如此一步一腳印的,靠近父母親,
是現在的我所能做的,唯一辦法,而我願意持續去做。
關於感恩父母親這件事,我想說的是能夠用各種行動來報答父母恩情的人,很幸福,
這表示不管父母親是否提供了足夠的愛,至少他們能從環境中獲得足夠的滋養,
因為愛人的能力,需要建立在接受過足夠的愛的基礎之上,
至於還沒辦法用行動表示感恩的人們,我深深相信,
只要不放棄愛自己這件事,終有一天我們會長出足夠的力量,回過頭來承接父母的情感。
(圖片取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