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因為網誌搬家了,閱讀全文請點選新連結:心理師,為什麼我諮商完回去,好像變得更嚴重了?

「其實在預約這次諮商之前,我有個不太好的諮商晤談回憶....」美華這麼說,

「怎麼說?」我屏住呼吸大約一秒鐘,有點緊張的看著她,

「上一次晤談結束後,我回去做了三天惡夢,情緒也變得很失控。」

美華肩膀緊繃,說話聲音變小「所以我只跟上一位心理師談了一次,就不敢再去了。」

「那妳怎麼還願意鼓起勇氣,做第二次的嘗試呢?」我看著她,用緩慢的聲音詢問,

「因為我實在是太痛苦了啊!」說著說著,她哭了。

(以上為虛擬個案對話,非真實晤談內容)

600_php9NEtUT.jpg

在上面這段虛擬對話裡,美華對諮商晤談的懷疑、恐懼與疑問,

在我多年來的諮商實務經驗中,算是層出不窮,

偶爾也會收到伙伴透過FB詢問:「我已經談了4次,狀況好像時好時壞,怎麼辦?」

或是「我跟心理師談了兩次,兩次回去都情緒崩潰,是不是諮商不適合我?」

與在學校裡的免費諮商不同,願意自己花一小時1600元甚至更高價錢的個案,

通常都有很強烈想要「脫離痛苦」或「尋求改變策略」、「深入療癒」的動力,

也因此諮商結束後,有時不見得會帶著想像中「平靜、喜悅、自信」的感受離開,

又或者是剛結束晤談時,確實有這些平和的心情,但睡一覺起來之後卻感覺狀態更「糟」。

基於避免干擾其他心理師專業判斷與晤談的原則,通常收到非我晤談的個案,

我會請他將這些擔憂與原本的心理師說,畢竟我沒參與晤談過程,

給出來的建議搞不好根本就造成反效果,

歸納我自己的實務經驗,通常這可能會有下列幾種原因:

 

1.這是一種心理上的「好轉反應」

通常這比較常見於已經來做了好幾次晤談,或是最近剛結束第一次晤談,

但先前曾經有幾次諮商經驗,或是平常就有一些自我探索的學習,

因此在結束諮商晤談後,因為有了新的自我覺察與發現,

於是開始帶給潛意識一些轉變與影響,

這個心情混亂、覺得好像狀態變「糟糕」的轉折,

其實是內在有一部份的自己,很渴望趕快趕變,

但另外一部份的自己,還不太有信心或意願改變,

後者正嘗試做「最後掙扎」,希望用這種方式來迴避最重要的學習與成長,

基本上,只要願意持續進行晤談,這個情況就可能會繼續有正向變化。

(人在晤談過程中,本來就會有很想改變又害怕改變的心態,

發現自己有這種心情時,放輕鬆,接受自己有掙扎,反而心情會鬆一些)

 

 

2.因為信賴感與放鬆,一口氣把所有壓抑的情感都釋放出來了

有些個案真的是非常有意願面對自己,

在見到心理師時會滔滔不絕把相關的生命經驗甚至創傷都說出來,

期待心理師趕快給一些分析或建議,或是這樣自己就能趕快「好起來」,

訴說的過程,雖然一方面帶來了情緒抒發、感受到心理支持的安定功能,

回到家之後,卻可能因為這種釋放帶來的安心感,

而讓過去努力壓抑、否認或用各種方式迴避的情感,在睡覺或獨處時大量湧出,

於是出現做惡夢、心情低落、覺得孤單甚至恐慌的狀態。

 

事實上這可能才是平日生活中真實的感受,

只不過在諮商晤談之前,已經習慣去壓抑或不去感受,

於是在晤談中,就像是打開了內心的黑盒子一樣,

一口氣把這些混亂的心情都釋放出來了。

在這個情況下,雖然不繼續諮商看起來是個好選擇,

因為時間久了,又可以用原有的方式掩蓋情緒,

但長久來看,對自我療癒與成長會有些不利,

因為這些情緒並沒有真正被「轉化」或「釋放」,

只不過是暫時「藏」起來,轉移注意力而已。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幽樹(yuki) 的頭像
    幽樹(yuki)

    心靈行者的魔法錦囊

    幽樹(yu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