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遇到安德斯霍特這位歌手兼音樂教育家兼作曲家,
是在上週日風潮音樂舉辦的音樂會上,
當時意外得知接下來,在台大會有一場演講,
很巧的是,我父親幾年前順利讀完台大EMBA的學程,
回到家後,我立刻詢問父親自己是否還有機會去聽?
我更沒有料想到,這場只有90分鐘的演講,
重新整理了我十多年來一路學習的各種療癒觀點!
安德斯開場後,我觀察到他擁有跟心理師一樣的好能力:同步,
在風潮音樂會上,他呈現比較多自己身為音樂家的部分,
同時因為來賓多半是對身心靈探索與成長有興趣的族群,
因此他帶著我們做了比較多自我探索跟療癒的工作。
(關於那場音樂會,請參考:http://0rz.tw/hJy18)
相對地,台大EMBA是另外一類聽眾,
因此他提供非常豐富的知性內容,從自己的生涯發展開始,
切入整場演講的主題:Coherence,中文可翻譯成「同頻」。
安德斯分享自己之所以會開始對於同頻有興趣,
是因為當他在經歷了各式各樣的音樂身份,
最後開始找到一種,從個人內在發聲的歌唱方式後,
開始有各式各樣的人們寫信來,表示自己或親人在聆聽專輯後的改變,
甚至有ADHD孩童的母親表示,自己的孩子只要聆聽專輯就能安然入睡,
這開啟了他探究聲音與療癒有何關連性的過程。
在這過程中,他逐漸發現一般的演唱跟「toning」有何不同?
(toning在現場的翻譯沒有翻出來,我個人會採用調頻這個字)
安德斯用了一個生動的方式分享他的看法:
一般的歌唱是在表現自我,是一種向外投射情感的方式,
調頻則是回到自己內在的狀態,找尋和諧的音符自然發出。
他接下來講了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
「一般的歌唱是doing,調頻則是being」,
在這句話裡,我首次看見了音樂與心理諮商間的共通性,
當每個領域深入研究到最後,似乎總會通往相同的座標,
在心理諮商中,我們認為精密分析跟思考技術的應用,
比較像是一種doing,一種過度理智的晤談過程,
相對地當能夠逐漸放下各種理論詮釋,自由跟著當事人內心流動時,
就比較能進入being的狀態,一種更順著直覺與內心的晤談方式,
在過去,doing跟being之間該如何切換,有時並不容易說明,
透過安德斯在歌唱上的示範,我忽然又更理解可以如何具體進入being之中!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安德斯透過一些近年來逐漸被熟悉的實驗結果,
例如一群各有節奏的節拍器如何慢慢變成單一節奏,
沙子會因為聲音的變化而產生某種規律的圖案,以及日本知名的水結晶研究,
逐漸分享聲音會對周圍的人事物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進而帶出如果我們的聲音能夠進入調頻的狀態裡,將會自己與他人有何影響。
在這裡他引用一些訊息醫學的觀點,指出人除了肉體之外,
在我們的身體周圍,存在著另外一層電磁波的磁場,
(在靈性上,這稱之為氣場)
當我們進入調頻的狀態時,不僅能感受到平靜、慈悲等寧靜的心靈品質,
若是能夠以這個狀態發出聲音,就能支持周圍的人進入同樣的狀態。
於是我終於知道,為何他在音樂會跟演講一開始,
都會邀請我們跟他一起進行簡單的母音吟唱,
而在音樂會的結尾,會邀請我們一起用希伯來文吟唱:
「在我們之間沒有戰爭,只有愛」
(這部分可以參考剛剛分享的音樂會文章內容)
更讓我深深被觸動的是,透過安德斯的分享,
我慢慢更清楚的可以在認知層面上,理解理書老師在吟唱祝福法中的某些內容,
在吟唱祝福法中,有所謂的自由吟唱,或母音吟唱,
我們也曾經練習一群人一起自由吟唱,
當時理書老師所做的說明,跟安德斯邀請我們做的事情有點像,
「感受周圍的人所發出的聲音,讓自己的聲音自然融入群體裡」
不過安德斯邀請我們做的,稍微再更簡單一點,
他邀請我們一起唱誦母音OM,由他的歌聲融入我們之中,
我想,這是一種針對不同目的而有的調整,
也正因為有了這段說明,我更加清晰的感受到為何許多身心靈工作,
很喜歡說「現在我需要先調頻一下」,
因為內在狀態的調整,將會使得自己接下來說出來的話語,
帶有截然不同的內在影響力!
當我把安德斯對於發聲的解釋,連結到吟唱祝福法的內容時,
我同時也終於可以體會到,為何許多個案跟工作坊伙伴,
會給我這樣的回饋:「我覺得聽到你說話,內在好像有什麼被觸動了」
「我覺得你說的話,帶來一種支持跟溫暖的力量」
「在演講裡只是單純聽著你的聲音,可是覺得內在有什麼不一樣」
「你的聲音具有一種穿透力,說不上來是什麼,就覺得很讓人安心」
一直以來,我儘可能的提醒自己,在演講跟工作坊說話時,
只說自己真正體會與理解的內容,同時從自己的內在說話,
我也不是很明白,就單純只是一場演講,跟其他的講者有何不同?
透過安德斯親身示範調頻的發聲法後,
我同樣從他身上感受到,在他的話語中有種無形的穿透力,
並從他的發聲,懂得了自己的發聲。
在這場演講裡,安德斯身為一名音樂家,最後卻意外走入科學與治療的領域,
這讓我更加看見,科學、藝術、心理學......各種學科之間具有的核心本質,
同時也聽見,如何透過認識不同領域的知識,回頭豐富自身專業的可能性,
安德斯在結束前簡單示範了個人調頻與雙向調頻可以如何操作,
雖然只是短短幾分鐘,我卻更加清晰的看見,
在未來進行心理諮商時,如何與當事人內在同步的操作方法,
同時,我也更加理解,為何在人際溝通中,話語內容能發揮的影響力,
遠遠不及聲音、表情等非內容層次的影響力,
語言跟文字的內容,只能影響到我們的意識層面,
語氣、表情等非語言訊息,卻能直接進入潛意識的層次,
從這場演講中,我發現了心理諮商與催眠中更為關鍵的療癒因子。
身為一名跨領域學習的心理師,在接觸各種不同身份的專業工作者時,
往往會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有時候,一直浸泡在自己原來的專業領域時,
會受限於這個專業所使用的語言跟思考方式,
以致於無法突破一些專業成長上的瓶頸,
正如同系統觀的治療取向中,曾經提及一個概念:
「在受困的系統中,無法找到解決系統困境的解答,
解答存在於這個系統之外,更廣大的系統中。」
當能夠藉助其他領域的語言跟思考方式,重新體驗自身領域的知識時,
有時,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