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這麼努力,卻仍記不住你的名字?」
這是新海誠最新動畫中,男主角曾在電影裡無力吶喊而出的一句話,
在這部電影裡,「名字」象徵著男女主角對自己身份的認同,
更是一種對家族血脈的認同,
在宮崎駿知名動畫「神隱少女」裡,也以「千尋」成為「千」,
暗喻著女主角自我迷失,以及重新拾回自我認同的轉變,
由此可知,「名字」這件事,對一個人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
在最近這幾天,跟我比較熟的朋友,或經常在網路上觀看文章的伙伴,
應該都發現我的FB帳號,從「神崎幽樹」改為本名「張義平」了,
有些人表示不太習慣,也有些人好奇背後的理由,
「改回本名」這件事,確實對我有些意義,
透過這篇書寫,我也重新經驗了一遍連結家族血脈與重塑自我認同的過程。
(好康加映:3/25-26生命深度書寫工作坊,透過書寫,重整生命經驗、重塑自我認同,
活動詳情請參考:http://0rz.tw/yoBjK)
從出生到現在,我很少擁有綽號,倒是擁有三個名字,
一個是本名,一個是替自己取的化名,另一個則是在靈性傳承裡所獲得的名字,
打從擁有了個人部落格跟facebook之後,一直習慣使用「幽樹」這個名字,
倒不是曾經做過什麼壞事不想被認出來,
而是對我來説,「幽樹」這個名字有著非常特殊的自我認同:
認識我六年以上、或是比較熟知我成長歷程的朋友們,
大概都略微知道,從青少年階段到進入社會初期這段時間,
是我生命中很困頓、在原生家庭經驗中飽受折磨的一段時間,
幽樹這個名字,是我用來提醒自己,無論自己獲得多少讓人羨慕的光環與成就,
無論未來成為一個多有名氣的心理師或療癒者,
終究別忘了自己飽滿的能量跟對人性的體會,是從幽微的生命曲折裡所長出來的,
有時候,隨著晤談經驗逐漸豐富,確實容易忘記對某些人來説,
「療癒」是一件讓人又渴望又害怕又焦慮的事情,
透過不斷走在自我療癒的歷程,以及使用「幽樹」這個名字,算是一種自我提醒吧~
(關於本名之外兩個名字的故事,可以參考:我的第三次出生)
基於這樣的理由,在成為行動心理師之後,持續使用「幽樹」這個名字,
當然,為了避免有人懷疑我是「詐騙集團」,在部落格跟演講時,都還是會先介紹本名,
然而這些年來,越來越多人習慣叫我「幽樹」,而非「義平」,
這個跟隨著我三十多年的本名,似乎就在過程中,慢慢被旁人甚至是我自己給冷落了。
在家族系統排列的學習中,曾經排列過我與三個名字的關係,
當時獲得一個很重要的提醒:一個人這輩子無論擁有多少暱稱、封號,甚至是改過名字,
第一個名字(也就是父母給予的名字),才是跟家族聯繫最深的,
因為從這個名字裡,反映出父母或家族長輩對自己的期待,
(當然有些人情況比較複雜,例如父母不詳或名字非親人所給,在此先略過不提)
我們對本名的接受程度,在很深的意涵裡,反映出我們與父母親或家族的關係,
因此,若要練習自我接納、把自己「認回來」,很重要的一個面向是接受自己的本名。
對我來説,將FB帳號改回本名,還有另外一層更深遠的意涵:
雖然這幾年持續往內探索,療癒原生家庭議題,
對於過去遭逢的創傷經驗,以及內在的匱乏感,以及有許多清理,
然而在最近一次的內在療癒過程中,我才發現,
在潛意識深處,過往經驗的影響仍然殘留著,
過去只能靠著自己存活下來的記憶,使我內在產生了某種分裂,
其中一個面向仍保留著那些奮勇求生的驅力,
另一個面向則透過學習心理諮商、靈性療癒,而長出更遼闊的模樣,
過度使用幽樹這個名字,下意識的減少本名的使用機會,
似乎是我潛意識中,試圖用新長出來的面向,對抗過往尚未療癒面向的一種方式。
(這是一種深層潛意識的機制,比較不是用理性邏輯可以去分析的,
同時,這是一種往內在深層探索後得到的領悟,而非以接納--對抗二分眼光來談的)
在這一兩年許許多多的學習當中,我逐漸體認到,
不管在學習過程中啟發了多少「天賦」,又或者是學到多少外加的療癒技巧,
這輩子身為一個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就需要接受自己此刻的身份,
化名、靈性名字,都是某種身份認同的具體展現,都很好,
擁抱自己的本名、樂於在各種場合使用這個名字,則是對自身血緣的接納。
我因為這個名字,而與父母親有了聯繫,
我因為這個名字,與父母親的家族有了聯繫,
我因為這個名字,在整個家族系統中,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位置......
這些都是無法被改變的事實,無論我對父母或家族的觀感如何,
無論我在原生家庭中經驗到什麼,
終究需要接受,因為有家族的存在,我才會誕生到這個世界上來,
除此之外,在法律與各種具有正式效力的文件上,也只有本名可以被使用。
我的本名,就等同於我的存在,
其餘的名字,反映的是我在不同領域中的身份認同,或是他人理解我的眼光。
對現在的我來説,義平、幽樹與ShoRa三個名字,
不再是各自獨立的三個面向,而是能夠相互整合為一的獨立存在,
因此我不再需要用其他稱呼來彰顯個人的自我認同,
而能直接透過本名,取得與他人、與社會的連結,
幽樹與ShoRa這兩個名字,在未來的日子裡仍然會持續使用,
因為它們確實代表著內在認同裡比較獨特的部分,
然而我更渴望能夠重新找回與本名的連結,也讓他人能夠透過這個名字認識我,
書寫至此,不自覺的想起,當初父母決定我的本名時,確實經過一番討論,
使得我的名字與族譜中所有的同輩都不一樣,
這個名字,確實反映著父母親當初對我的期許。
這幾年我的學習,逐漸從抽象的心靈領域,回歸到具體的身體與物質世界裡,
透過整合身體、心理與靈性三塊領域,整合出屬於自己的獨特方式,
自我接納或自我認同,在諮商晤談裡有時會流於一種抽象的概念,
從自己的本名開始追本溯源,釐清自己與自己、父母及家族的關係,
或許也會是一種不錯的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