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幾天在FB上看到一篇被大家轉載的文章,標題是「如何有深度的理解幸福」,

此文引用正向心理學的研究,與讀者分享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常感到不滿足,

又可以透過哪些方法,增進我們對幸福有所感受,

詳細全文可參考:http://ppt.cc/A8vdz

看到這篇文章,讓我想起先前一直很想寫一篇文章,分享關於「幸福感」這件事。

images (1).jpeg

對於心理學或身心靈領域略有接觸的人,

甚至沒有接觸這些知識,只要擁有一定程度生活閱歷的人大概都明白:

幸福,是一種很抽象的感覺,也很容易隨著各種因素而變化,

舉例來説,在我舉辦的親密關係療癒工作坊裡,替成員們量身打造愛情肯定語時,

或是在諮商晤談的一開始,詢問當事人對於晤談的正向期待時,

大多數人都會回答:我希望可以更快樂、更平靜、感情更順利......等等,

再追問他們,理想上該如何達到這樣的狀態?

通常得到的回應是:「如果某某人可以如何.....」、「如果某件事可以發生......」

言下之意,我們要能體驗到幸福感,通常需要仰賴某些外在條件的發生,

而且這些條件很可能還有「資格限定」,例如某個特定的人表現出我們所期待的行為,

這麼一想,想要體驗到幸福的感受,似乎又更加困難了!

 

 

在「如何有深度的理解幸福」這篇文章裡,透過正向心理學的理論,

作者有系統的分析,幸福感之所以如此飄渺不定的原因,

因此如何透過幾個重要因子,讓我們能更容易經驗到幸福,

除此之外,他還列舉了一項每天都可以做的練習:

在睡覺之前,寫下當天生活中發生的三件好事,

持續一陣子之後,將會提升我們對生活的滿意度,也更容易體驗到幸福,

這項練習我自己也親身實驗過,只是持續一段時間後,發現效果似乎並不顯著,

如今回想起來,我發現很可能是因為自己沒有掌握到這項作業的精神,

而這也是我接下來想要分享的重點。

images.jpeg

在西方心理學或是整個西方治療體系中,「自我概念」是很重要的基礎,

我們得先瞭解自己是誰,然後才能決定該往哪個方向前進,或是如何做出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決定,

在自我認同剛開始發展時,一切都呈現「增加」的狀態,這會帶給我們很大的滿足,

然而當自我概念持續發展,我們很容易會開始感到不滿足,

一來是我們開始習慣自己所能達成的成果,二來我們開始會拿自己與他人比較,

前者我們稱之為「邊際遞減效應」,後者則是「錨定效應」,

這兩個慣性都會讓我們開始對於自己所擁有的感到不滿,

然而弔詭的地方來了,在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需要透過「比較」來確立「自我」,

因為自我概念往往難以存在於真空之中,

我們需要透過與不同的人們比較,才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個屬於自己位置,

這帶來了痛苦,也讓我們距離幸福感更加遙遠。

(當然關於幸福感的體驗還有許多決定性因素,不過本文暫時先鎖定在比較這件事)

 

 

文中所提及的「每天寫下三件好事」練習,

從正向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是希望我們可以培養出正向與感恩的眼光,

將注意力放在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並找出原因,如此一來會更容易獲得滿足感,

或許這個方法對於凡事習慣先從外部思考的西方人很有幫助,

只是身為習慣進行內省的華人,我認為這個作業先前之所以失效,

恰巧是因為這項作業有時很容易讓自己把注意力更加放在自己無法掌握的因素上,

因為生活中容易想起的「好事」,有時決定權並不在自己身上,

這反而會讓生活增添某種不穩定感,而穩定與安全的感受,是體驗到幸福的其中一個要素,

如果能在寫下三件好事的同時,不只是寫下發生的原因,

而是自己從中獲得的學習,或是自己在這件事情裡所提供的貢獻,那麼效果很可能會大不相同。

 

 

在上一個月的文章書寫裡,我曾提到自己因為生活的快速變化,而暫時迷失自己,

於是對生活的感受也就充滿了動盪、矛盾與衝突,當然身體狀態也隨之起伏不定,

靜心與書寫,是這幾年來持續陪伴我走過動盪的兩大工具,

就在我重新恢復靜坐的習慣後,在某一次靜心裡,

忽然發現,原來這陣子的動盪與紛擾,都跟我潛意識裡與他人比較的心態有關!

在靜心中,我想起自己在初轉行動的那一年,生活其實是最不安穩與變化的,

然而因為我很專注在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上,也很知道自己想要做些什麼,

於是即使收入並不穩定、經常需要超時工作,心情卻很安在,

反而是收入逐漸平穩、工作上持續有所突破與發展,在專業上也開始有所累積之後,

因為開始想要維持原有的成果,甚至想要持續拓展這些成就,

因而不自覺的陷入了與旁人的比較與競爭裡,反而讓自己變得患得患失,

焦慮、不安的心情,也就因此一一浮現,進而阻礙了我想受原有的平靜與幸福感。

11624566976798bf85l.jpg

當我看到自己的模式之後,開始練習一件原本就會,但經常遺忘的事情:

把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同時好好沈澱心情,問問自己:「我是誰?」

「我是誰」並不是一個抽象的哲學性問題,

我想重新看見的是,我已經熟悉的療癒工具有哪些?我想要服務的人群在哪裡?

我做哪些事情會快樂?做哪些事情會覺得腳踏實地與心安?

我最享受的時刻有哪些?而我願意為了自己的熱情投入哪些行動裡?

當我不再只是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而是聚焦回自己內在的熱情時,

發現自己慢慢鬆開了......心情也逐漸穩定下來了。

我想,這是因為透過這個過程,我重新清楚的看見,我是個什麼樣的人,

從現在開始,我又想要活出什麼樣的生命姿態?

當我不再透過設定外在目標,來作為獲得幸福感的唯一要素時,

幸福感反而淡淡的從心中浮現了。

 

 

如果要套用文中對於增加幸福感的五大元素,

那麼在剛剛的過程中,至少就滿足了投入、意義與成就感三項,

也無怪乎我的心情能從動盪衝突,來到平靜與喜悅裡。

「將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並非如同一般人所理解的,

從生活中找尋小確幸,聚焦於小小的快樂,忽略眼前的現實困難,

對我來説,持續把注意力拉回自己身上,

是為了重溫自己所想要活出的生命樣貌,同時凝聚力量採取行動,

當越來越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可以如何透過行動去獲得,

越來越清楚「自己是誰」時,我們將會發現,每個人眼前都有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我們所要做的並非與他人競爭或比較,而是專注於自己的生命道路,

如此一來,就能更容易體會到,油然而生的幸福了。

 

 

本名張義平,幽樹(ShoRa)是我的靈性名字,
現為啟宗心理諮商所所長與專業諮商督導、
新北市國高中特約諮商心理師、諮商督導、
藍海機構家族系統排列師與催眠療癒師與催眠訓練師、
心靈圖卡諮詢師、訓練師與督導、聊心話大冒險桌遊帶領人。
以謙卑的心情迎接來到眼前的人們,
相信在每個生命挑戰中,都潛藏著邁向幸福的韌力,
用溫暖的心與如實的樣貌,與每個尋求服務的伙伴,
一起替自己的生命,創造出不同的可能。
 
圖片取自網路歡迎以直接複製連結的方式分享本文)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幽樹(yuki) 的頭像
    幽樹(yuki)

    心靈行者的魔法錦囊

    幽樹(yu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