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持續被身邊的朋友們詢問幾個問題:
「在接觸了身心靈療癒後,覺得好像還缺了塊什麼,
你覺得我要來念個心理諮商的研究所嗎?」
「你身為心理師,又接觸靈性的療癒方式,覺得何者比較好?」
「我對助人很有興趣,很想去考諮商研究所,你覺得我該去嗎?」
「靈性療癒的方式這麼快速,你會不會覺得心理諮商其實很狹隘?」
這些提問總是刺激我思考,無論使用哪一種名稱,我的療癒哲學是什麼?
無論將來我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工作者,對於人,我的相信是什麼?
在個人所學、當事人的生命與社會脈動的相互牽動之下,
我想要用什麼方式,面對自己、面對眼前尋求服務的人?
接觸心理諮商,開啟了一連串的自我探索之路,
之後轉往身心靈領域進行更深刻的自我追尋及療癒,
「是否要放棄心理諮商」這個念頭,曾在幾度困頓時浮現過,
在這條追尋之路上走得越久,我越發看見心理諮商帶來的價值與學習,
同時也越來越清楚的看見,無論未來使用什麼方式提供服務,
心理諮商帶來的訓練與基礎,是難以真正被靈性工具所取代的,
正因為在諮商訓練與身心靈療癒中已各有十數年的基礎,
在嘗試將兩者相互整合的過程中,曾經驗過一些走進岔路的經驗,
才更深刻的理解,想要成為一位服務他人的心理(心靈)工作者,
除了不斷尋求靈性上的蛻變與自我超越,也需要在人世間的情事義理上有所學習,
就像是生長在土地上植物一樣,想要持續往上開展,必先往下深深紮根。
對我來説,雖然許多靈性療癒的方式,可以帶來迅速的轉化,
看起來十分神奇,效果好像很強大,甚至能於短時間內在情緒與認知上有許多調整,
然而我逐漸發現,「改變」這件事往往源自於當事人堅定的意願,
以及在尋求諮商、療癒之前的自我準備程度,
無論是哪一種諮商取向或靈性療法,都只是在當事人願意面對自己的基礎下,
啟動生命中潛藏的力量,引導他們靠近自我療癒的泉源。
既然我只是過程中支持當事人自我療癒的一項助力,
在晤談過程裡,對於每一個回應中起心動念的辨識,
不讓個人需求凌駕於當事人的福祉之上,
不因個人的價值觀而過度影響當事人所想前進的方向,
不因個人投射而妨礙我看見當事人的脆弱與堅強,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靈性上的療癒帶著我能更加體會生命的宏觀視野,
心理諮商卻是時時刻刻陪伴著我,去經驗生命、覺察生命的基礎,
兩者之間相輔相成,都同樣重要。
回顧這十數年來的學習,我很慶幸自己是先踏入心理諮商的領域,
才逐漸發展出靈性的面向,
在心理諮商中反覆被訓練的自我觀察能力,讓我在幾度進入靈性陷阱時,
尚且還有力量恢復清明,保持正念,不被幻象所迷惑。
正如榮格曾提醒的:「當個體的人格不夠穩固,就貿然進入集體潛意識的汪洋之中,
這將會如同脆弱的土地,受到海洋的侵襲一般。」
(原文已不復記,僅能記得大意)
靈性體驗中許多的美好讓人留戀,渴望能夠持續往愉悅的正向經驗飛去,
然而若這些美好的體驗無法落實於現實生活中,實際上仍為一種對生命的逃避。
對於詢問我是否該進入心理諮商所就讀的伙伴,
往往很難給予簡單的回應,因為生命是如此複雜的歷程,
是否應該、能否值得,落在每個人身上都不大一樣,
我習慣反問的是:「進入這個領域的學習,對你來說有何意義?」
「對你來說,取得心理師執照後,與現在的工作方式會有何不同?」
「在心理諮商中的訓練,對你來說,可以增加什麼樣的學習?」
透過不斷的自我對話,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若把眼光放得更遠些,我常覺得心理諮商的訓練像是一把萬用鑰匙,
透過這門學問,可以迅速去連結不同領域的知識,
然而無論是諮商或靈性的訓練,往往都只聚焦於個人微觀的世界,
投入這些領域之中,能讓我們獲得生命的深度,
同時,我們仍需要去接觸更多不同面向的領域,
豐富自己的生命經驗,打開對社會與群體架構的視野,
如此一來,才能將具有深度的個人體悟,落實於每日的生活之中。
無論是心理諮商或靈性療癒,我所相信的療癒哲學是,
「改變」並非透過知識與技術的學習而來,而是透過不斷的實踐而來,
知識與技術的學習,是往下紮根的過程,
若要往上生長、有所突破,則需要持續於生活中產生具體的行動,
自我成長與改變,或是服務有需要的人,
這兩者未必都需要透過靈性或心理諮商上的學習才能達成,
種種的理論知識與技術,都只是眾多促發方式的一種而已,
如果我們真與這些領域有緣份,那麼無論如何終有一天會走進來的,
如果我們的生命道路有其他的方向,那麼好好享受每日的生活,也是很棒的事情呢!
幽樹(ShoRa)是我的靈性名字,本名張義平,
現為微煦心靈診所諮商心理師、新北市特約諮商心理師、
藍海機構催眠師、家族系統排列師,
亦為塔羅諮詢師與訓練師、吟唱祝福法帶領人,與靈氣療癒師。
以謙卑的心情,面對生命中的變化與起伏,
用敬重的態度,迎接每個當事人所帶來的生命挑戰,
如實見證、用心回應每個來到面前的伙伴,是我靈魂的初衷與渴望。
(歡迎以直接複製連結的方式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