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以華麗中帶點黑暗風格的華麗吸血鬼塔羅,作為一週心靈指引的素材,
這套塔羅牌的特色在於,在帶點殘酷的圖像當中,潛藏著深層的智慧,
尤其此套塔羅以榮格的理論作為設計原點,更能讓使用者充分探索潛意識的訊息呢!
本週抽到的是風元素的牌組,在這套塔羅中以「匕首」作為象徵,
在傳統偉特裡則以「寶劍」為代表,
本週以華麗中帶點黑暗風格的華麗吸血鬼塔羅,作為一週心靈指引的素材,
這套塔羅牌的特色在於,在帶點殘酷的圖像當中,潛藏著深層的智慧,
尤其此套塔羅以榮格的理論作為設計原點,更能讓使用者充分探索潛意識的訊息呢!
本週抽到的是風元素的牌組,在這套塔羅中以「匕首」作為象徵,
在傳統偉特裡則以「寶劍」為代表,
因為網誌搬家了,閱讀全文請點選新連結:心理師的能動性與社會責任:八仙塵爆心理服務行前會參與省思
與許多懷有熱忱的心理師一樣,
在公會與全聯會的號召之下,我也填寫了塵爆事件的心理服務名單,
原本獲得的訊息是要在說明會結束後,直接進行派案,
然而由於在長官們開會與實地訪查後,發現還有許多後續的流程需要更細緻的進行,
因為網誌搬家了,閱讀全文請點選新連結:<好書分享>愛與和解:華人家庭的系統排列故事
在眾多排列師的推廣之下,家族系統排列的書籍日漸增加,
「愛與和解」算是比較早期的一本,卻是學習排列時必讀的經典,
作者同時身為排列師與心理師,同時對於東方哲學思想有深入的接觸,
有別於許多排列書籍中的案例取自於西方社會,作者所引述的都是華人社會的例子,
持續觀察著自己內在的流動,有時候連自己也感到不可思議,
有些當初覺得困難重重的議題,轉眼間,好像也就順順的穿越了,
在帶領完行動心理師的工作坊之後,對於金錢議題有了更深的看見,
恰好後來有機會與幾位同行聊到這個話題,
於是藉著這個機會,寫下自己的省思與理解。
因為網誌搬家了,閱讀全文請點選新連結:<好書分享>超腦零極限
這一年來更密集的發展自己身心靈整合的理論架構,
於是也更加關注從大腦與神經科學來詮釋靈性或心理經驗的書籍,
超腦零極限,恰好提供了我在身心靈整合架構中,一塊不可或缺的拼圖,
書中兩位作者對於人類的大腦與生理系統都有豐富的專業背景,
本週以融合神諭卡及塔羅牌,畫面中採用各種神話生物與天使的天使塔羅,
作為陪伴大家度過一週心靈探索的素材,
這次抽到的是火元素的牌組,對應到傳統偉特中的權杖牌組,
同樣都具有行動、熱情與靈感的象徵意味,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接下來一週裡的課題,與行動力頗有關係。
因為網誌搬家了,閱讀全文請點選新連結:「享受幸福的十五種方法」心靈圖卡訪談活動招募(已額滿)
這個活動的緣起,來自於最近看的一部電影:「找尋快樂的十五種方法」,
電影中的男主角是一名精神科醫師,驚覺到自己居然如此不快樂的他,
興起了旅行的念頭,希望能透過這趟旅行,找到幫助自己快樂的方法,
如此一來,他才有能力讓自己的病人也快樂起來,
最近一直在思考關於「幸福」這個主題,
於是用「愛的絮語神諭卡」製作了一個跟幸福有關的牌卡測驗,
請您在進行前,先輕輕閉上眼睛,將手放在自己的胸口,
在安靜的狀態下問問自己:「我可以如何創造自己的幸福?」
然後,從以下四張牌之中,憑著選一張,就可以往下閱讀解釋囉!
因為網誌搬家了,閱讀全文請點選新連結:<好書分享>每一天練習照顧自己
原本我以為這會是一本談「自我照顧」的書,
翻開細讀之後,發現原來這是一本談「共同依賴」,或在專業術語上稱為「共依附」的書,
(有關共依附的概念,請參考文末註解)
作者本身曾經經歷過強烈的共依附過程,以致於生活痛苦不堪,
因為網誌搬家了,閱讀全文請點選新連結:面對八仙粉塵氣爆事件,我們可以怎麼做?
關於八仙粉塵爆炸事件,台灣媒體仍如同往常一樣,在新聞上反覆播送畫面,
使得即使不在現場的人,同樣感受到強烈的驚恐情緒,
對那些有親友正因這事件而受到身體傷害的人來説,感受更加強烈。
今天帶完「踏上自己的心之旅途」行動心理師微專業探索與學習的工作坊,
一整天下來,支持著伙伴們相互認識、探索生命、聚焦內在資源,
融合了NLP、排列、愛療法等好方法,陪伴成員探索了生存與金錢議題,
然後,在一個又一個的片刻,敞開自己的心,分享著自己二度轉回行動心理師的歷程,
說真的,身體很累了,但心頭是暖的。
本週以充滿動態畫風,融合了煉金術意涵與能量元素的意識炫金能量塔羅,
作為陪伴與支持我們穿越一週心靈課題的指引素材,
這週替大家抽到的是22張主牌當中的「節制」,
通常在塔羅解讀的過程中,出現主牌,意味著該事件對當事人的意義重大,
因此我們可以明白,在未來一週的生活中,我們身上可能正醞釀著某些重要的轉變。
因為網誌搬家了,閱讀全文請點選新連結:<好書分享>你的夢,你的力量
這本書的大部分,都是配著比利時啤酒跟音樂閱讀完的,
在酒精微微的催化下,閱讀著哈克的新書,
有時候,竟有種與內在潛意識對話的親切感,
哈克的每一本書,主題都有很大的不同,
因為網誌搬家了,閱讀全文請點選新連結:<心靈電影院>原生家庭的心靈巡禮:暗處(有雷)
從電影預告片跟網站上的簡介來看,原以為這是一部驚悚片,
加上網路宣傳裡,主打著這部電影是由同名小說改編,
而該小說的作者是先前紅極一時的「控制」小說作者所寫,更增添我先入為主的成見,
然而實際看完之後,卻驚覺與其說這是一部驚悚電影,
12歲到18歲,是發展心理學中所謂的青少年階段,
在這段形同「第二次出生」的人格發展歷程中,
受到內分泌、人際需求與自我認同急速改變的影響,青少年就像是一枚難搞的「蚌殼」:
太用力想瞭解他們,會讓他們更加退縮,但若放任不管,又似乎只能看著他們每況愈下,
青少年複雜又難以理解的行為模式,讓許多在國高中校園服務的老師與輔導人員們傷透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