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部落格已經邁向不知道第幾個年頭了,
如今回頭看一看,很難相信居然自己就這樣持續的書寫下來,
文字已經是我呼吸的一部份,分享也成為日常生活的習慣,
部落格跟FB專頁這兩大網路平台,成為我支持、服務人們的延伸,
看起來,我好像是一個很樂於無私奉獻的人?
然而,其實我本來並不是這麼一個樂於分享的人。
因為是家中的獨生子,加上管教蠻嚴格的,
小時候的我,個性有點封閉,更是不懂得如何跟人互動,
同時,因為享有家中的所有資源,老實說,也不太能體會他人的需要,
更不能理解,為何每到快要生日的時候,爸媽都會幫我準備糖果,
帶著乖乖桶啊、旺旺啊、雪餅之類的點心,帶去學校請同學吃,
雖然父母親或許沒有在情感上充分滋養我,
在物質生活上,相較於其他同學,我算是蠻充足的。
還記得應該是五六歲還是更大一點點的年紀,
父親還會在餐桌上叮嚀我,在家裡因為只有我一個小孩,
所以喜歡吃的都可以盡情的吃沒關係,
但如果出外跟別人一起吃飯,要注意禮貌,別只顧著吃自己愛吃的菜,
再大一點,我還是覺得要跟人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感覺好麻煩喔~
上了國中,那時候念的是升學品質蠻不錯的學校,
我也莫名對唸書開了竅,對於分數成績或學業表現,變得很斤斤計較,
跟他人之間競爭與比較的心情也變得更加熱切,
老實說,我一直都可以清楚感受到,自己內心有一股競爭跟求好心切的特質,
有時候,也很容易去計較,自己跟旁人之間,誰獲得比較多?
高中那幾年被霸凌的經驗,以及後來上大學在情感跟人際的挫敗,
雖然打開了一個黑洞般的空間,卻也讓我開始對於「被幫助」與「被照顧」很有感覺,
我開始意識到,當自己有困難的時候,能夠被旁人支持、安慰,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物質上,我一直都不匱乏,心理上,卻有個洞,
因為這個洞,讓我慢慢感受到,原來心情上的支持也是一種資源。
到了研究所,更深切的感受到,文字帶來的力量,是閱讀理書老師的部落格,
在我心情低潮時,看著部落格的文章,這些文字似乎有著某種力量,
很奇妙的,心情慢慢會平靜下來,心中有些感受也好像獲得了療癒,
研究所算是我生命中一個有點黑暗的時期,雖然生活上逐漸擺脫人際孤單跟情感的陰影,
卻也因為開始認真面對過往的創傷,使得心情常會陷入低潮跟沮喪裡,
那是我首次經驗到,原來閱讀他人的部落格,本身就可以開啟內在療癒的可能。
後來看了志建老師的部落格,也有同樣的感受,
更因為接觸了敘事治療、投入自我敘說的行列,
於是更加深刻的看見,把自己的生命真實的分享出來,
把自己內心情感的變化,細膩的整理出來,
有時候,會意外帶給另外一些人,生命的療癒跟轉化。
成為心理師的第一二年,很有緣份參加了哈克舉辦的「心動台灣系列」,
面對台上資深的前輩,訴說舉辦這一系列活動的心願,
我首次意識到,心理學可以很在生活裡,心理學跟金錢一樣是種資源,
擁有比較多資源的人,如果願意跟一群人開始一起分享,
整個社會環境才會慢慢的變好,台灣才會出現一些不同的可能性,
而我也首次莫名的因為內心的觸動,
讓「傳承」這兩個字,開始在內心深處生根,
我逐漸意識到原來心理諮商在台灣真的是一種「新興產業」,
除了前輩們的耕耘,還需要仰賴我這個世代的努力,
才有機會讓心理諮商成為一種更容易貼近人們的服務!
那時候的我,已經逐漸走出生命的暗影與最低潮的時期,
開始有能力去思考,自己想要什麼樣的未來?
希望心理諮商這個領域有什麼樣的發展?
我如何用自己的方式,開始回饋這個滋養我這麼久的地方?
於是,當我需要替部落格做新的命名時,
「心靈行者的魔法錦囊」這幾個字,很自然的浮現在眼前,
行者的意象,是一名旅行各地的人,象徵著我喜歡接觸不同領域的事物,
打從大學開始我就習慣每學期去選修外系的課,也會在暑假進行各種冒險跟嘗試,
到後來接觸了塔羅牌、占星學之後,更是發現心靈世界的遼闊,
而我開始把心理學、電影、小說等不同的領域的東西,嘗試以文字做了結合,
「錦囊」,就像是旅行者的百寶袋一樣,
對我來説,部落格就像是一個我穿越不同領域時,隨身收藏各種療癒好物的地方,
透過書寫一篇篇文章,不只替自己留下記錄,
也讓這個部落格,能夠開始匯聚各種我曾學過的好用方法,
文字確實蘊含著一股龐大的力量,
這個命名,使得部落格的文章持續累積、茁壯,
如今這個魔法錦囊裡已經擁有應該超過一千篇的文章了。
後來FB時代來臨,讓我開始決定成立個人FB專頁,
在命名的時候,我用相同的概念思考著,
什麼樣的一個「地方」,可以象徵著資源共享、自由流動的意象呢?
想來想去,「客棧」這個概念浮現在心中,
客棧雖然好像不如「家」、「小窩」、「小屋」這類的地方,
可以帶給人們溫暖、溫馨、親切的感受,
好像是「旅館」這種,人們只會選擇暫時借住的地方,
然而我覺得正是因為客棧只是旅者們暫時棲身之地,
反而會讓這個地方充滿各式各樣的人們,(青年旅館不就是這樣的地方?)
也因為形形色色的人們,能夠在客棧裡自由進出來去,
於是讓客棧充滿了各種豐富的可能性,
相較於家的穩固,客棧更有一種豐富、自由流動的氣氛,
同時,更有一種資源分享的意象,
於是「幽樹的療癒客棧」FB專頁,就這麼誕生了~
算一算,我的「粉絲」數量累積速度可能算慢了,
FB專頁開張三年,訂閱人數可能都還沒有新人們來得多,
不過我確實透過這幾年的實務經驗,
發現自己的風格雖然可能不那麼像是「典型的心理師」那樣小眾,
卻也不如自己原本以為的那樣大眾化,
然而在社會大眾跟追求成長的心靈小眾之間,
無論是旅行者的錦囊百寶袋,或是心靈療癒的小小客棧,
確實已經凝聚成一股穩定的流動,能讓我把真心熱愛的事物分享出去,
對我這個從小其實只知道顧著自己的人來説,
能夠逐漸培養出對他人的關注,以及分享的熱情,
或許也算是一種生命的成長與轉化吧!
事實上,我這樣頻繁的發文與分享次數,
看起來好像做了很多「浪費時間」或「缺乏經濟效益」的事情,
然而我打從心底知道,持續分享是生命中重要的熱情所在,
甚至正因為我樂於分享,為了匯聚這些可分享的資源,
反而催化出我成長、改變與持續學習的動力!
尤其當我在排列治療場上,清晰的用身體去感受,
自己內在對於共享資源這件事,有多麼大的動力跟熱情時,
更加篤定了我持續往這個方向邁進的心意,
當在排列場上跟內在代表連結時,我非常驚訝的發現,
每當我斤斤計較於自己付出多少時,即使我確實給出很多,
內在反而有一種緊縮跟不滿足、覺得懶懶的、沒有動力的心情,
然而當我重新回到那個樂意分享的狀態時,
胸口是非常充實、完滿的,在那一瞬間我幾乎要流下感動的眼淚,
因為我從來不知道,自己擁有的其實這麼多,
甚至當我越去分享時,無形中的收穫其實是更多的!
許多人來找我做催眠、牌卡的時候,
總喜歡詢問自己的「天命」到底在哪裡?
如果說分享就是我的天命,那麼從一個自我中心的獨生子到樂於分享的心理師,
這個天命並不是我「找到」的,而是透過一次次的練習「累積」而成的,
回顧過去的生命經驗,我很幸運的失去過很多珍貴的東西,也很幸運的得到很多寶貴的禮物,
心靈行者的魔法錦囊,以及幽樹的療癒客棧,
這兩個網路平台,就是這樣建立在失去跟獲得之間的,
一個充滿各種好用資源、能夠與伙伴們共享豐盛的奇妙之地吧?
本名張義平,幽樹(ShoRa)是我的靈性名字,
現為啟宗心理諮商諮商心理師
新北市國高中特約諮商心理師、諮商督導、
藍海機構家族系統排列師與催眠療癒師與催眠訓練師、
心靈圖卡諮詢師、訓練師與督導、聊心話大冒險桌遊帶領人。
以謙卑的心情迎接來到眼前的人們,
相信在每個生命挑戰中,都潛藏著邁向幸福的韌力,
用溫暖的心與如實的樣貌,與每個尋求服務的伙伴,
一起替自己的生命,創造出不同的可能。
(圖片取自網路,歡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