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都在接受諮商督導的專業訓練課程,主題是諮商督導倫理,
講者是我大學恩師之一,也是持續在倫理議題上耕耘研究的心理師--洪莉竹,
去年年初在新竹聆聽她探討諮商倫理時,有著滿滿的感動與省思,
(詳見文章「困境反映的是我的堅持,而非無能為力」)
今年再聽她談諮商督導倫理,感動依舊,省思依然,卻也多了幾分沈重,
已經很久沒有上完課後,昏昏沈沈,身心疲憊的經驗,
今天早上還莫名賴床到最後一刻,
在趕赴課程會場的途中,我問自己:「怎麼了?」
才真切的感受到,心中有滿滿的焦慮與壓力。
這兩天受訓過程中,不斷驚覺身為心理師、身為諮商督導,
手中握有的權力有多大,對於旁人或受督者的影響力又有多大,
逐漸深入實務場域後,對於「權力」議題,已經不那麼畏懼,
同時,也不會單純將權力視為邪惡、負面的事情,
套用莉竹老師的語言,權力的另外一個同義詞,其實就是「影響力」,
雖然我自認為在督導的開始,在場面構成階段,
已經充分展現後現代互為主體的精神,也清晰的告知受督者可以擁有雙向對話的空間,
然而我仍低估了在華人文化中,權威始終是個容易挑起內在情結的議題,
而我確實也在過程中,比受督者擁有更多的專業權力,
若我無法時刻覺察這件事,並持續不斷地與受督者澄清、核對,
權力不對等這件事,很可能會造成督導過程中的阻礙,甚至是負面影響。
(若我曾經因缺乏對過程中互動的覺察,而造成曾經來尋求督導者的挫敗或傷害,在此深深向您致歉)
我也進一步思考,自身部落格的文字,對閱讀者的影響力,
書寫部落格的習慣行之有年,從剛開始的心情抒發,到後來的專業分享,
一直清楚知道,自己所分享的每一個概念,都不會是專業或生命場域中的唯一答案,
也盡可能在文章中透露這樣的想法,
然而,我也越來越觀察到,自身文章對閱讀者(甚至是「粉絲」)的影響力,
遠遠超乎自身的想像及預期,
我明白,自己並非完美的人,所書寫的文章確實也不可能完美,
然而身為擁有更高影響力(在倫理中,這叫做參照權)的心理師,
確實在書寫上需要負起一定的責任。
從權力議題,延伸出來的違反倫理的討論,莉竹老師的舉例深深觸動著我,
喜歡看歷史劇的她,舉了幾個電視劇中的例子,來說明「人心的移動」,
她表示許多看起來超乎常理、匪夷所思的違反倫理事件,
在行為者當初的設想裡,很可能都帶著某程度的善意,
只是受到各種因素,例如個人情緒、生存焦慮、機構文化、社會價值...的影響,
在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移動,最後移動到一個很歪斜的位置,
這讓我想起自己曾閱讀過的某本小說中,也曾用「如水的人心」來形容人性中善變的部分。
之所以需要替諮商及督導設立倫理守則,正是為了避免心理學上所謂的「滑坡效應」,
讓一時方便或一時貪念,逐漸演變成傷害當事人權益的事件,
在我自己這幾年的觀察裡,確實也逐漸看到,有些以專業角度來看,
「不甚公義」的行為背後,一開始往往帶著良善的動機,
從莉竹老師這兩天的分享中,可以感受到她對人性中良善面的堅信,
我也確實在實務現場中,越來越觀察到,人性中光明與黑暗之間的拉扯,是如此頻繁。
於是,讓自身的督導與專業行為,盡可能在實務現場中依循著倫理守則,
就成為一件說起來輕鬆,實踐起來卻不甚容易的事情,
我越來越加感受到,心理師也是人,在面對瞬息萬變的實務現場之餘,
還要回應機構與相關人事物的期待,同時兼顧自身的名譽、生存及身心平衡,
說真的,還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挑戰!
然而我想正因為倫理本身象徵著專業實踐的理想樣貌(而非實際樣貌),
才使得心理師(或督導)的親身實踐如此困難,卻也如此珍貴!
其實,如果只是要符合形式倫理,亦即倫理守則中的白紙黑字,並不見得會很困難,
困難的是當我們考慮到規範倫理甚至是德行倫理時,
會發現光是照著白紙黑字的說明執行,未必是最好的答案,
因為當事人與受督者所身處的機構、社會場域,往往有複雜的脈絡,
這些脈絡有時甚至會衝擊到心理師(或督導)本身的生計或名聲。
理想上,我們都希望身為有專業倫理的心理師(與諮商督導),
在這些兩難情境中,可以「有魄力」的一肩扛起專業上的責任,
勇於堅持倫理中所揭示的最高理想,
然而實際上台灣是個地狹人稠的國家,如此「壯舉」有時需要付出龐大的代價,
除此之外,也不見得就能爭取到最好的成效,
這無法成為違反倫理的藉口,卻也是真實的人性考驗,
寫到這裡,我想這兩天的沈重,不完全來自於感受到身為督導的責任重大,
其實最沈重的,是在每一回的專業決策中,需要考慮到的各種複雜因素,
不只需要考慮到專業倫理,還要替裡頭牽涉進來的各方人馬設想,
當然,也要替自己在當中的角色與權益設想......
在兩天訓練課程的最後,莉竹老師分享了倫理決策中的四個步驟,
當我們充分覺察、分析而做出決策的同時,如何「敦厚的回應」,有時也是很重要的,
我常覺得諮商心理師的訓練裡,除了專業評估、獨立思考與判斷外,
很重要的一環是「同理心」,或是一些新興取向中講的「同步」,
對我來説,這是華人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塊,叫「情感連結」,
專業決策中勢必需要有理性思考跟遵循法律規範的部分,
然而如何讓這份決策執行之後,能夠對牽涉其中的人們,儘可能少點傷害呢?
我想,這才是倫理決策中,最艱難的部分吧!
一如在督導過程中,我往往會在個案福祉、專業考量與受督者的內在感受中,艱難的思考著,
如何清晰的點出受督者此刻需要看到的不足,又仍能維繫他對自身專業能力的信心,
(坦白說,身為心理師與療癒師,我展現較多的涵容與滋養,
然而對專業學習的學生與受督者,卻是有一定程度的嚴厲)
成為我斟酌字句時苦思的焦點。
兩天的訓練課程,雖然沈重,卻也給了我思考的新方向,
我很喜歡莉竹老師不斷提醒大家的概念:
我們不可能完美,在每一次決策的時候,或是聽聞其他與倫理相關的事件時,
過程中會有情緒,會有掙扎,可能也會對當事人有所批判,
然而若能把重點擺在對自己的學習與提醒,
照才是真正對倫理思辨有助益的步驟。
在實務現場中,存在著太多複雜而不可掌握的因素,
每一回的專業介入,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風險,
因此若能在每一次的介入後,不只專注結果的變化,
也從過程與結果中,持續反思自己內心的移動,
才能持續在專業上有所學習與成長吧!
幽樹(ShoRa)是我的靈性名字,本名張義平,
現為微煦心靈診所諮商心理師、藍海機構實習催眠師
亦為塔羅諮詢師與訓練師、愛療法帶領人、家族系統排列師與靈氣療癒師,
以謙卑的心情,面對生命中的變化與起伏,
用敬重的態度,迎接每個當事人所帶來的生命挑戰,
如實見證、用心回應每個來到面前的伙伴,是我靈魂的初衷與渴望。
(歡迎以直接複製連結的方式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