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慾望與謊言影展單元二之中,
第二支放映的片子,
本來以為光第一部的重量就會讓我無法感動了,
但這部電影卻一直讓我流淚,
我一直感受到眾人與大地的悲痛,
生而為人父、為人母、為人子的痛,
痛到我一度想要嘔吐,
覺得整個人好像被淘空一般,
有很多不舒服的能量在體內騷動,
幸好現在的我無論在能力或能量上,
都已經能迅速回穩,
所以流個眼淚之後也就讓經驗過去了,
不過當男主角被刺的時候,
我還是覺得自己有被死亡陰影抓住的感覺,
我想,那應該跟我前世的經驗有關吧。
這部電影在一開始就不走紀錄片的風格,
而是融合藝術元素跟真實事件加以呈現,
我覺得這是很棒的方式,
比起紀錄片來說雖然有很多細節的更動,
但卻更能引發觀眾省思,
在看過告白、贖罪、惡人之後,
我覺得這又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羅生門風格電影」。
我第一個浮現腦海的是小說「贖罪」裡頭的句子,
「請問妳,如果說用我們四個活著的人的生命做為代價,
足夠賠償妳女兒一人的死了嗎?」
到底怎樣才足夠?受害者家屬真正要的是什麼?
「兇手」到底是否真的如此罪大惡極?
當有人死去,活著的人該如何面對之後的人生?
無論是告白、贖罪、惡人或這部電影,
我覺得討論的議題是很相似的。
我覺得這部電影在受害者家屬的部分呈現較少是好的,
因為在現實社會中,他們應該已經受到了足夠的關注了,
而所謂的「肇事者」,那個航管員恐怕只能一直承受社會壓力吧?
姑且不論他是否真的那麼負責任,
但我覺得導演的確設法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事情,
那就是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
即使他犯下的錯誤導致眾多人死亡,
然而這真的是他個人的責任,還是整個工作系統的責任?
而員工的每個決定又如何受到整個社會跟公司系統的影響呢?
我其實是很同情航管員的,
因為我從他身上看見自己的一小部分,
尤其如果是一個很負責的人,發生了這種事情,
我想應該都會很自責的,
如果不是因為他的老婆繼續愛著他,也許他就自殺謝罪了....
然而巴卡耶夫也不是單純的「報復性殺人」,
我可以感受到他經歷了多少的折磨才走到這一步,
他始終都是要求一個道歉而已,
要求對方應該要依照他的習俗向他道歉,
我在想,如果他們早日相遇的話,或許悲劇就不會發生了吧?
人與人之間的對立與衝突,
有時並非來自於個體本身,
而是整個社會體制造成的,
有時身為人子的我們,
並不如自己所想像的那麼具有自由意志,
我個人是這麼看待這部電影的,
無論是律師、公司主管或媒體,
電影中不斷呈現的是,
事件主角們不斷被這些第三方勢力擺佈、慫恿,
直到第二場悲劇發生。
無論是空難或之後的航管員被害,
其實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因為社會或組織的機制,
導致種種錯誤不斷加乘,
並導致了最後的悲劇。
一如同志議題、霸凌議題、原住民......
這些議題確實很複雜沒錯,
正因為複雜,
才更需要回歸到基本情感的層面,
因為唯有愛才能帶來療癒跟和解,
仇恨、對立、權力控制或金錢,
都只是個人意識玩的把戲,
終究無法根除問題的。
公告版位
部落格搬到「幽樹的療癒客棧」個人網站囉,所有舊文章都只剩下摘要,若想閱讀全文請輸入網址:yukkiheal.com
想跟我聯絡也可以寄信到changiping@hotmail.com
- Jan 15 Sat 2011 12:00
寄發死亡通知單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