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心願實踐力公益講座裡,跟來參加的伙伴談到,
「心願」之所以是心願,而不是夢想、目標或理想這類的詞彙,
是因為這個字拆成「心」與「願」,
心,意味著從心而起,願,則意味著成長跟改變的願望,
因此想要完成心願,不會永遠一帆風順,願力要能完成,需要穿過生命的考驗。
關於「愛自己」、「學習去愛」,一直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願」,
於是,在最近這一陣子,一直出現層層的考驗,
信念的衝撞、情感上的背叛......是生命中目前持續發生的事件,
使我原本所認識的世界,在一次次的撞擊之下,徹底被瓦解,
不確定誰是值得信賴的?不確定自己是否仍該在往來間保持對人的真誠?
不確定一直以來堅持的「善待他人」原則,是否還值得繼續堅持下去?
最近的生活,有點像是航行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上,
有時候風和日麗,晴空萬里,有時卻忽然烏雲密佈、打雷閃電,
佛家所講的「無常」,是最近非常真切的心情寫照,
說真的,這樣的過程絕對不會是一件好受的事情,
如果可以,我寧可選擇遮掩不去看、用盡各種方式來迴避內心被挑起的情緒,
只是每當我允許自己更深的碰觸自己的情緒時,
總是會聽到內心一個很純粹的聲音在低語著:
「正因為熟悉的世界與規則不斷被瓦解,才有機會讓內在的某部分新生」
在意識層面上,對於個人原生家庭經驗的分析、從療癒理論的角度來思考,
我都知道,自己只是在面對一個很巨大的轉化過程,
在情緒上,這個轉化與穿越的歷程實在過於龐大,造成身心很大的負擔,
在這種顛沛流離、失根失所的情境下,
支持著我還能持續勇敢前行的,除了身邊幾個真摯好友的陪伴,
大概就是「學習愛自己」的這個信念了吧!
關於愛自己,社會上有著深受普羅大眾喜愛的許多方式:
吃美食、運動瘦身、做SPA、參加狂歡活動......
這些方法有時管用,有時則只是帶來更多空虛,
心理學家則提出了一個個不同的理論,試圖詮釋什麼叫「自我照顧」,
從比較古典的依附關係,到比較後現代的「發掘韌力」,
這些理論都有其在特定時機的適用性,同時我也驚覺這一切已不再這麼合用,
身心靈圈子也有許多關於吸引力法則或相關的療癒理論,
試圖從更深奧的角度談論「愛」,
只是有時越深入浸泡著,越感受到過於理想化的空泛......
上述這三個層面的方式,都是過去持續使用,最近也仍用在自己身上的途徑,
只是有時一直被情緒推著走到了最後,
才發現當我能夠放下一切,允許自己好好的「暫時癱瘓」,
能夠在仍能信賴的伙伴面前,坦承對於自己所遭遇的一切已經無能為力,
力量,反而在過程中逐漸的重新綻放。
於是我體會到一件很深刻的事情,
我是否能愛自己憎恨人的一面,一如我慈悲待人的一面?
我是否能擁抱內在自私貪婪的部分,一如我慷慨大方的部分?
我是否能接受內心慾望翻騰的衝動,一如我能進入平靜無波的禪定之中?
在這一個月裡,我持續被推動著去練習的,關於愛自己的最大功課,
或許就是這種「對自己誠實」、「對自己溫柔」的態度吧?
很誠實的接受自己每一個起心動念,允許這些狀態浮現,
而當內心出現矛盾拉扯、自我責備與衝突時,也允許自己停留在這狀態裡一陣子。
還是想起電影擺渡人裡的四句話:我來了,我累了,我好了,我走了,
這其中最大的關鍵,或許在於承認自己的「累」吧?
當自己已經盡了一切努力,卻仍無法改變些什麼,
誠實的告訴自己:我累了,我不想動了,我想放棄了......
才有機會在這個疲累的狀態下,重新連結起滋養跟療癒的力量。
在最近穿越層層困境的過程裡,我體會到最矛盾也最有意思的事情,
大概就是放下所有想要振作跟改變的努力,允許自己在情緒中漂浮,
竟是最能療癒自己的一種方式,
或許在面對生命的終極挑戰時,一切積極與努力都只是讓我們離自己更加遙遠,
也因而更聽不清楚內心真實呼喚的作法,
此刻的我,只想深深的對自己說:
「愛你,並非期待你因此而改變,
同時,我承認並接受,運用頭腦意識所規劃出來的一切,
終究是一種想要刻意掌控生命的作法,
我允許自己在漂浮中渺渺前行著,順應生命要將我帶往的方向。」
一個片刻接著一個片刻,喜悅、悲傷、憤怒、平靜......
儘可能讓自己敞開的進入每一個當下的情緒流動裡,誠實面對自己內在發生的一切,
對於最近的我來説,似乎是愛自己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