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網誌搬家了,閱讀全文請點選新連結:掌握若即若離的距離:牌卡在諮商輔導的應用

各式各樣的牌卡,已經成為諮商輔導圈子裡的熱門素材,

有些實務工作者是希望能透過牌卡增進跟個案的關係,

也有些實務工作者是希望能藉由一套素材,增加晤談時的流暢度,

不同取向的實務工作者,如心理師、社工、輔導老師......

對於牌卡的使用經驗都各有不同,

我自己運用牌卡在實務工作裡,已經超過十年,

在此嘗試整理出,當牌卡這項素材加入晤談過程後,

可能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又該注意些什麼事情。

DSC_2285.JPG

【若即若離的心理距離】

大多數的實務工作者會對牌卡產生興趣,

多半是覺得各類牌卡元素的加入,可以替晤談增加變化,

同時也比較能迅速拉近與個案之間的距離,

尤其是活潑好動、內心有些彆扭的青少年族群,

各種豐富的牌卡,確實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大幅縮短與個案的距離,

大多數人在抽出卡片,或是在挑選符合心中景象的卡片時,

都會全神貫注,有一種期待、緊張而興奮的複雜心情,

也可能會更容易接受實務工作者當下所給予的回饋,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我們與個案之間的距離似乎被縮短了,

這是牌卡可以帶來的「若即」效果。

 

 

同時,正因為個案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卡片上,

若沒有適度拿捏,融合合適的晤談技巧,

一來有可能個案會忽略了跟我們之間的互動,

二來會讓個案的思考被牌卡卡住,陷入僵化或表面的互動,

甚至更可能成為個案迴避深入探索內在的契機,

尤其當個案把牌卡當成某種可以論斷個人生命的道具時,

往往會期待我們能夠說出一些「漂亮的話」,或是「準確的預測」,

無論是心理師、社工或輔導老師,當然都不是算命師,

若無法靈活的回應,協助個案從牌卡的圖案跟文字裡,轉移回內心的真實感受與想法,

反而可能會造成我們與個案之間陷入更多的內在拉扯,

無形中把個案推離得更遠,這是牌卡可能帶來的「若離」效果。

 

 

【迴避,是以自身速度前進的溫柔助力】

從前面所分享的角度來看,不難理解為何有些實務工作者,

對於現在流行的各種牌卡,有一種專業上的排斥感,

從比較內在動力的角度來看,牌卡加入晤談之後,

就像身處於我們與個案之間的「第三者」,

在專業訓練中,我們往往會被提醒,別忘了個案是眼前的這個人,

而非個案的關係人,例如父母、師長...甚至是我們自己的督導,

(對新手來説,有時會太在意督導的提醒,而忽略要眼前個案的狀態)

當牌卡出現在晤談過程中,一方面可能成為個案迴避深入的工具,

另一方面也可能成為我們逃避不知如何繼續晤談的焦慮感的道具。

 

 

只是,這種潛意識的逃避,不一定完全都只帶來害處,

對於晤談當下時我們自己內在的焦慮,當然要有所覺察並設法安放,

然而個案因為把注意力放在卡片上,而可能帶來的潛意識逃避,

若能巧妙的運用,反而可能會成為突破晤談阻礙的瓶頸,

尤其對於有些彆扭的青少年來説,這種有點迂迴的作法,

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進展。

DSC_3834.JPG

因為網誌搬家了,閱讀全文請點選新連結:掌握若即若離的距離:牌卡在諮商輔導的應用

arrow
arrow

    幽樹(yu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