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已經是個老調重彈,
已經有本土心理學的研究結果出來了,
然而關於做自己這件事,
或許是受到西方諮商文化影響太深,
總容易偏向某個角度來思考,
也因此當今天重新檢視自己的生命經驗,
而有不一樣的看見時,
其實是頗為訝異的。


在西方主流價值中,
所謂的做自己,指的是依循個人自主意志,
劃定確切的人我界線,
做自己所想做的,也尊重他人所想做的,
與華人文化中處處替他人著想、隱忍的價值觀極為不同,
在這大約五六年來吧,或許甚至從更久以前開始,
受到所謂的「國際化」,
某個程度上其實應該算是「西方化」的影響,
台灣社會也開始吹起了一股做自己的風潮,
而長期接受諮商訓練的我,
自然也早就沉浸在這股追求自我的基調中。


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
在許多時候其實是蠻猶豫又帶點順從的,
to be or not to be
這種矛盾的心情打從很早以前始終持續著,
然而我逐漸發現,骨子裡我還蠻叛逆的,
有許多個人的想法,卻未必能被社會接受,
於是我學會了忍耐與順從,當個沒有聲音的人,
我一直覺得這似乎不是件好事,
畢竟諮商理論不是都告訴我們,
應該要勇於表達真實的聲音、認清人我界線,
勇敢做決定,然後為自己負責?


在今天一個偶然的機會下,
對於做自己這回事,我又有了不同以往的看法,
我不太清楚當別人忍耐或順從時究竟是什麼心情,
但對我來說,我其實未必真的是被迫接受的一方,
相反地,我是為了顧及人我和諧,或者是考量到對方的感受,
因而選擇順從的,
我的主體性並未消失,只不過換了個較為柔順的方式展現出來罷了,
看起來是壓抑、受苦與順從,實際上卻是主動進行的選擇,
或許真的帶有辛苦,但卻是更有情的。


「情」對我來說始終是件重要的事情,
即使這幾年來慢慢走向靈性成長的路,
在許多靈性法門中對於「情」與「自我」的看法與華人的習慣頗不相同,
也連帶衝擊到我的價值觀,
但我想至少到目前為止,情這件事還是很重要,
這也讓我在自己與他人之間更加矛盾。


其實我想說的是,
在現代過度強調自我的這個時刻,
總會有一天,人與人之間的羈絆會再度重新重要起來,
而在強調多元的今日,
自己與他人同等的重要,
偶爾偏向我,偶爾偏向他,
沒有絕對哪一種型態可以稱之為「做自己」。


有了這樣的角度,
或許我就更可以避免在諮商室之中,
強把自己的價值觀套到當事人身上,
一昧地鼓勵他做出自主的決定,
而是更去探索他猶豫或壓抑的原因,
豐富表象底下的故事,
尊重與接納他的選擇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幽樹(yu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