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oSantPere.jpg

【日常生活裡,每個人都是催眠師】

催眠,對許多人來説是一個神奇又神秘的字,

無論是否體驗過,對沒學過催眠的人來説,

往往會感受到催眠不是每個人都能學會或體驗的事物,

然而,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誤會,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在生活中扮演著自己的催眠師,

同時,這些自我催眠現象,往往帶來我們沒想過的好處跟損害!

以下,我將透過兩個自己的生活經驗,

分享所謂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催眠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今天我搭火車去遠方的一間學校接案,

上車時隔壁靠窗的座位是空的,我一邊心裡想著,

不知道等下會是什麼樣的乘客坐在我身邊,

一邊打開了已經閱讀到一半的小說,

到了某一站時,我聽到有個好聽的聲音對我說:

「不好意思,借過一下!」

我抬頭一看,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年輕女性,

基於禮貌,我當然不敢一直偷看她,

於是我告訴自己把專注力回到書中的文字,

幸好湊佳苗寫的小說真的是非常精彩,

看著看著我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旁邊坐了個大美人,

甚至我也感受不到車裡強烈的冷氣、其他座位傳來的便當味...

直到我從廣播裡聽到要下車的站名,這一切才又重新被我經驗到。

 

 

與個案晤談完同樣搭著火車回到火車站,

我順道在地下美食街吃拉麵當晚餐,

拉麵吃到一半時,想起有些工作的事情還沒回,

於是拿起手機發了幾個訊息,才重新開始吃起美味的拉麵,

就在我開始重新吃麵前的瞬間,我才忽然驚覺,

這間拉麵店裡放的音樂非常大聲,大到我連隔壁桌的交談內容都快聽不見了,

更誇張的是,店內還有好幾桌客人正為了蓋過這股音樂,

而用更大聲的音量彼此交談著,

如果我再繼續認真這間拉麵店的整體音量,大概不出一分鐘就會想要奪門而出,

但我仔細環顧了一下整間店內的情形,

每個人好像都一副理所當然的吃著麵,或是跟對面的同伴開心的聊天,

彷彿在這麼吵的地方吃麵,就跟在安靜的空間裡進食,是一樣的事情!

TAI2548GP120724台北市-台灣阿布電影公司提供.jpg

【透過轉移注意力,我們都是自我催眠大師】

聽完我分享上述這兩個日常生活的經驗,

相信每個人都會在心中,多多少少浮現出一些相似的例子,

這可能發生在擁擠的捷運車廂裡,也可能發生在充滿歡樂的電影院中,

可能發生與朋友聚餐的時候,也可能發生在跟情人約會的時候,

在「潛意識的心靈茶館」第三回中,我曾介紹過各種生活中常見的催眠現象,

(詳情請見:http://0rz.tw/MIslS

這些現象大多具有一個共通點:透過我們有意無意的轉移注意力的焦點,

使得我們的身體或心情發生暫時性的解離現象,

在廣義的催眠定義中,這種暫時解離的情況,就是催眠現象的一種,

而且這些現象,還是我們自己所引發的,

從這角度來看,我們都算是自我催眠大師!

 

 

所謂的「解離」,是一種心理學上的術語,

白話來説,就是我們暫時感受不到應有的身體知覺,

例如痛、癢、緊繃、肌肉酸痛.....等等,

另一種情形則是情緒上的解離,例如無力、哀傷、憤怒...等,

這些情緒可能因為一些原因,我們暫時感受不到,

有些心理學者認為解離是一種疾病的狀態,

例如俗稱多重人格的心理症狀,正式名稱便叫「解離性人格疾患」,

在精神分析的理論中,解離也被認為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防衛」,

用來逃避自己所厭惡或不想面對的事物,

這確實有點道理,畢竟如果我們感受不到自己討厭的東西,

那就真的「眼不見為淨」了!

 

 

然而,有些催眠師會認為這些暫時性的解離現象,

如果能進行創造性的運用,將有可能幫助我們穿越生活困境,

就像是上戰場的士兵需要透過解離現象,暫時感受不到疼痛,

好讓自己可以順利的打敗敵人,完成任務,

當我們在擁擠的捷運上能發揮暫時性的解離功能時,

也才能夠心平氣和的接受個人身體界線被他人所侵犯的不適感,

又或者是跟情人在吵雜的餐廳約會時,才能順利聽見彼此說的話,

又或是不會讓注意力被隔壁的帥哥美女拉走,破壞一個美好的夜晚。

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自我催眠的現象,

有些可能替每天的生活帶來不少好處,卻也可能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

1382880174-649950535.jpg

【過度自我催眠,會讓我們持續忍受過糟的環境】

最近因為「看見台灣」的導演齊柏林墜機事件,

開始重新引發社會大眾對於環境污染的討論,

事實上就算我們沒有從高空俯瞰台灣的經驗,

若是仔細感受皮膚與空氣接觸的觸感、仔細品嚐飲用水的味道,

或是在晚上時靜下心來聽聽周圍的聲音,

我們大概都能得到一個結論:

「現在生活的環境品質,雖然沒有非常糟糕,但也不是太好。」

 

 

這幾年來台灣陸續經歷食安風暴、紫爆空污,

再來還有長久以來的溫室效應、噪音污染......等等,

我們只要好好安靜下來感受一下自己所處的環境,

就會發現自己一直在忍耐著不太舒服的環境。

還記得我多年前從當兵的營區回到老家時,

一出車站,我忽然覺得自己窒息到快要不能呼吸,

那是我第一次驚覺原來台北的空氣有這麼糟糕,

有異位性皮膚炎的我,更是覺得身上瞬間有種塵埃的黏膩感,

只不過這種感覺,大概過了一個禮拜就消失了,

身體的適應能力,真的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當我跟前女友去看電影「我的蛋男情人」時,

裡面有句到現在我還印象深刻的台詞:

「拜託~我們到底用的是真正的豬肉還是罐頭或微波食品,

你覺得顧客吃得出來嗎?別這麼計較了!」

從那時候開始,有時當我能比較悠閒的吃飯時,

往往會仔細的品嚐食物的味道,

說真的,很多時候,我也不大確定盤中的食物,

事實上到底是不是「食物」,又或者新鮮程度如何?

直到去年到馬祖玩了一趟,我才開始能更細微的分辨海鮮的品質,

也才開始更仔細的去品嚐自己每天吃進去的食物,到底品質如何?

不過,如果真的都要這樣清晰的分辨,很可能會發現沒什麼可以吃的了,

所以我只好退而求其次,在健康跟溫飽之間做出可接受的平衡。

10647976074_967cf1fa39_b.jpg

【打破自我催眠,啟動我們維護環境的心意】

寫到這裡,表面上我透過心理學的概念談催眠,

事實上是想透過自我催眠的現象,來談我們如何默許環境被破壞,

就像前面所說的,人類的適應能力很強,

無論是發展心理學所說的「調適」作用,或行為主義所提的「耐受性」,

從催眠的角度來看,這些心理機制都啟動了我們暫時性的解離,

讓我們能夠暫時忍受不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

在過去,為了科技發展、經濟進步,

我們認為暫時讓環境遭受破壞,是可以承受的代價,

沒想到,這個暫時居然變成了持續不變的狀態!

當我們持續維持著在惡劣環境下的自我催眠狀態,

不只是允許環境繼續因為科技與經濟的理由遭到傷害,

更不妙的是,我們對於自己身心狀態的敏感度也可能會持續下降。

 

 

從心理治療的角度來看,改變的先決條件是「自我覺察」,

白話來説,就是對自己的情緒、想法、行動的觀察力變高,

若我們持續處在這種負面的自我催眠狀態,

被動忍受環境帶來的污染,以及生活品質下降的結果,

長久下來,我們很可能也會失去對自己身心狀態的觀照,

從心理治療的角度來看,這很可能會讓我們付出產生盲點,

進而無法穿越生命困境的阻礙。

 

 

當然,光靠我們個人的力量,對於環境的改變發揮不了什麼力量,

然而,透過參與公共事務、對社會與政治議題的關心,

我們還是有機會運用自己的力量,結合有相同想法的人們,

一起進行緩慢而確實的改變!

齊柏林的死,若能打破長久以來的自我催眠狀態,

喚起我們心中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愛,或許也算是值得了吧!

 

本名張義平,幽樹(ShoRa)是我的靈性名字,
現為新北市國高中特約諮商心理師、諮商督導、
藍海機構家族系統排列師與催眠療癒師與催眠訓練師、
心靈圖卡諮詢師、訓練師與督導、聊心話大冒險桌遊帶領人。
以謙卑的心情迎接來到眼前的人們,
相信在每個生命挑戰中,都潛藏著邁向幸福的韌力,
用溫暖的心與如實的樣貌,與每個尋求服務的伙伴,
一起替自己的生命,創造出不同的可能。
 
(圖片取自網路,歡迎以直接複製連結的方式分享本文)

 

 

 

arrow
arrow

    幽樹(yu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