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身為一個從事實務多年的諮商心理師,

一路上學了如此豐富的心理學理論跟療癒技術,

卻下了這樣一個文章標題,看起來似乎有點奇怪,

只是最近對於「心理學到底是什麼」,

以及「心理諮商或靈性療癒在做什麼」這件事,

確實又有了一些些不同的看見跟體會。

關於這兩個大哉問,持續閱讀我文章的伙伴會發現,

隨著持續的學習與生命經驗的轉換,答案也持續的改變著,

對我來説,這個部落格是我與世界建立關係的方法之一,

也是我與閱讀伙伴們持續交流跟共同成長的管道之一,

所以,這篇文章要分享的,是我這陣子的體會,而非最後的解答。

【深夜食堂-電影版】劇照2.jpg

「我覺得你其實是個很動頭腦的人」這句話,

打從前年開始就陸續從一些伙伴的口中聽到,

 說真的,每次聽到這句話,都讓我非常困惑,

在學術知識或實務現場的危機處理上,我明白自己有非常認知與結構的一面,

在一般的生活裡,則自認是個比較感性、順著情感流動走的人,

所以當「動頭腦」這三個字進入腦袋裡,一時之間實在難以意會,

除此之外,在心理諮商或身心靈療癒的圈子裡,

「頭腦」兩個字,有時也潛藏著「過度理性」的評價,

或許伙伴們如此回饋時,並不是帶著這樣的評價眼光訴說的,

然而對於凡事都習慣先自我反省一番的我來説,卻很容易感受到被評價。

 

 

於是當我跟一群朋友在2016的跨年夜裡一邊使用各種療癒工具,

一邊享受美食、一邊進行交流與對話,

「我覺得你其實蠻頭腦的,可以更去感受內在的情緒」這句話再度跳出來時,

最近已經很努力的在穿越各種生命議題的我終於忍不住崩潰,

我對著這位親近的好友說:

「你要我接觸內在真實的情感,好,我告訴你,

我現在覺得很憤怒!因為我覺得自己被評價了,

在這個領域裡,我被要求要這樣,我覺得你現在也是在用另一個標準來框我!」

說出這句話的當下,我真的是非常的憤怒,

同時我在冒著關係上的風險,嘗試用一個略微溫和的方式表達這份怒氣,

我知道,自己真的很生氣,同時我也知道,一份夠穩固的友情,需要彼此願意真心相待,

這位好友在我心中一直是很真誠的人,所以我決定要冒險表達自己的真誠。

47736cfbce3ea101e8b1845a10b8c1cd.jpg

出乎意料之外的,憤怒的表達引來一番深入的對話,

先是另外兩位朋友回應了他們身為第三者的看見,

「我覺得他跟你的表達都沒有框,我很好奇你怎麼會覺得自己被框住?」

眼看這樣的回應讓我感到更加挫折,好友說話了:

「我覺得你會這麼生氣,是因為在你心中好像正在說,

我都已經這麼努力了啊,為什麼你還要提出這樣的要求?」

好友剛說完,我就落淚了,好友繼續說:

「我這麼說,不是想要要求你再做什麼改變,

而是看到你是這麼努力而認真的在做這些事,

所以想要邀請你,能不能對自己好一點?」

聽到這句話的瞬間,除了心中覺得深深被安慰之外,

我竟也驚覺在過去這一年裡,甚至是更長久以來的人生中,

我是如何一步步因為學習心理學與療癒知識,

不自覺的在許多生活經驗裡,都用著自己學過的這些理論與技術在回應這些經驗。

 

 

在這個當下,我很深很深的看見,從小到大內化的價值觀--「努力與負責」,

是如何透過這些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逐漸促使我離開了「生活」,

活在一個佛家所謂「知識障」的世界裡,

懂得越多,擁有越多可以自我覺察跟療癒的工具,

本來是在幫助我更能在每個經驗的當下,增加對自己與世界的瞭解,做出更有意識的決定,

同時,這樣的習慣卻也讓我逐漸在經驗各種事件的當下,

帶著一層受過訓練的眼光在看事情!

1612140038351487.jpg

在2016跨年夜的這個當下,從跟這個好友的互動裡,

我很真切的感受到,放下詮釋、放下頭腦、放下過去的經驗,

好好在當下跟人相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我生氣,先不必管原因,好好跟生氣在一起,

我悲傷,先不覺察在悲傷什麼,好好允許自己悲傷,

我開心,盡情享受這份幸福的喜悅,不去想要如何留住這份感動......

在這個當下,我浮現起老師在治療場上曾意味深厚的對我說:

「幽樹,你有時候會把XX當成是某種OO」

(我理解到的是,有時我沒有真正去經驗事件本身,而是經驗到個人的詮釋)

是啊,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詮釋在理解世界,

而我這幾年太習慣透過心理學跟療癒知識來理解經驗。

 

 

在2017年的第一天,我跑去電影院看了「深夜食堂2」,

在跟著角色們的掙扎、困惑、感動,一起經驗著悲歡離合時,

我忽然想起跨年夜好友所說的這番話,

忽然懂得身旁伙伴所謂「太用頭腦」以及「好好生活」是怎麼一回事,

深夜食堂的故事裡,沒有什麼大道理,卻有著非常真實的人生:

「人再怎麼悲傷,還是會肚子餓啊!」道出哀悼跟過生活可以是同時並進的,

有時,在重大事件後的表面平靜,或許不是一種解離,而是一種允許自己並存的狀態,

笑著吞下難吃麵條的老闆娘,忍不住露出微笑,

是因為自己深深愛著兒子是事實,但兒子缺乏訓練的手藝也是事實,

擔心兒子喜歡的對象不適合他是事實,想要兒子幸福也是事實,

明知自己找不到兒子的下落了,卻還是想要好好留在東京跟他呼吸相同的空氣,

即使周圍的人都認為自己是受到詐騙,甚至還認為自己失智也沒關係,

因為想要用自己的速度、方式,好好的走完這趟拋家棄子所帶來的失落之旅......

 

 

在看著深夜食堂的劇情時,有許多心理學知識跟理論都自動閃過腦海裡,

正因為如此,我更真切的感受到,過去所學過的這些知識與技術,

確實是對人在療癒創傷、回應生命挑戰時,能夠發揮極大的用處,

然而,這些理論跟知識對於「人為何能從困頓中走出來」所做的詮釋,

似乎離每天活生生上演的日常經驗,顯得有些遙遠了。

好好吃頓飯、累了能安然睡上一覺、悲傷時接受朋友甚至是陌生人的安慰,

想要逃避困難時就先躲起來盡情的沮喪,想要面對時就勇敢的迎向挑戰......

這是我在電影中幾個角色裡看到的:

誠實面對自己、面對人生,甚至誠實的接受,此刻正在進行自我欺騙,

是他們如何在生命瓶頸中嘗試找尋出路的方式,樸實而單純,

人,在遭逢困境時究竟要怎麼走出來?如何讓生活過得更平順?

各種療癒體系提供了深奧的回答,若從生命的角度來看,或許解答其實非常簡單。

 

 

很感謝我身邊的好友們,正因為知道我學過太多太多的東西,

所以每當我在生命困頓之時,總是給我最簡單的回饋與支持,

同時允許我用自己的速度,逐漸發現表面話語背後所要傳遞的,

沒有催促、沒有逼迫,只是邀請跟等待。

我曾對來參加工作坊的伙伴們分享:

「心理學的知識看似專業,其實都是從生活經驗裡歸納出來的,

心理學不是一門純知識的科學,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正因為如此,透過學習心理學與靈性療癒,我們確實能逐漸邁向理想的人生,

同時,在迎接新年的此刻,我更真切的經驗到,

如果心理學不過是完整生命經驗的縮影,有些時候,

不妨直接允許自己更貼近生命本身一會兒吧!

 

 

本名張義平,幽樹(ShoRa)是我的靈性名字,
現為啟宗心理諮商所所長與專業諮商督導、
新北市國高中特約諮商心理師、諮商督導、
藍海機構家族系統排列師與催眠療癒師與催眠訓練師、
心靈圖卡諮詢師、訓練師與督導、聊心話大冒險桌遊帶領人。
以謙卑的心情迎接來到眼前的人們,
相信在每個生命挑戰中,都潛藏著邁向幸福的韌力,
用溫暖的心與如實的樣貌,與每個尋求服務的伙伴,
一起替自己的生命,創造出不同的可能。
 
(圖片取自網路,歡迎以直接複製連結的方式分享本文)
arrow
arrow

    幽樹(yu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