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持續在生活中練習一件事:「沈默」,
在人際溝通的訓練中,有一項很重要的練習叫做傾聽,
傾聽之前,需要先保持沈默、將自己清空,才能真正聽懂對方所說的話,
不過,我所練習的沈默,並不單單只是清空自己,
而是敬重他人的生命與內在界線,這是我在最近的生活裡,非常珍貴的學習。
「你想要成為一個有生命厚度的人?還是一個讓人覺得自在親近的人?」
這是我在治療場中當個案時,老師提出的探問,
我知道兩者基本上可以是同一件事,但老師想問的,
應該是我把哪一種狀態,放在優先序位的前方呢?
是想要讓人覺得我有豐厚的生命經驗,感覺深不可測的「大師」,
還是一個相處起來覺得舒服而自在的「人」?
這個探問,讓我重新看到自己想要在什麼樣的位置上過生活,
又想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提供自己的服務。
「帶著自己,等待別人的邀請,才走入對方的生命。」
對我來説,這是很重要的提醒,
因為過往生命經驗的曲折與幽微,以及孤寂的成長背景,
讓我對於他人的起心動念,有著非常敏銳的觀察與體會,這是我「有深度」的地方,
然而也因為這樣的「深」,帶來了對生命的沈重感受,
同時當看到他人的一些狀態時,會忍不住想要糾正或提醒,
這樣的舉動當然帶著一份善意,同時,也看到了一份自以為是,
看到我有時習慣用自己的位置,來評斷他人的狀態,
卻忘了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生命經驗,也有其資源與缺陷,
在與他人互動時,因為這份經驗差異,我們會做出不同的決定,
這些決定可能會讓我看不慣、覺得不OK,卻不一定是「錯」的,
於是我開始練習等待與沈默,在他人沒有主動尋求回饋與建議前,
用這份沈默,來敬重他人生命經驗的獨特,
無論這個人是同儕、朋友、長輩.....還是當事人。
在諮商訓練中,有一項非常重要的訓練,叫做「個案評估」,
還是學生的時候,我以為所謂的個案評估或概念化,是指如何理解當事人的狀態,
瞭解他的困境如何產生,又可以透過什麼方式來化解,
如今我持續學習的「評估」,更像是同步當事人的狀態,
於是,更加明白他對自身生命的敞開與接受度,以及是否準備好邀請我進入他的生命,
在沒有獲得對方的同意之下,無論我看見了什麼,都只是我個人的看見,而非對方的,
無論我認為自己的意見是多麼珍貴或有用,仍然需要辨識自己的說與做,
究竟是為了凸顯自己的能力,還是真心為了對方著想,又或者只是想證明自己的正確性?
我發現,當我真正在乎一個人的時候,往往會思考到更多的面向,
包括我所提供的回饋,實際上是否真的適用於對方、對方聽完的感受,
以及我所說或所做的,實際上會如何影響接下來的互動,
而我發現當靜下來好好沈澱這些脈絡時,內在真實的回應,往往與當初不太一樣。
真實,一直是我很看重的特質,
在學生時代,我以為真實就是把所有看到與感受到的事情都說出來,
然而我逐漸發現,每個人能夠接受的真實程度,其實不太一樣,
更重要的是,每個人眼中的真實也很不一樣,
對我來説的真實,未必等同於他人感受到的真實,
我如何帶著自己內在的真實一致性,去與另外一個人相遇?
或許,等待他人的邀請後,再溫和的走入對方的世界,會是一種方式吧!
於是,在日常生活裡,我開始學著在該說話的時候說話,該沈默的時候沈默,
在工作坊或晤談,與接受服務的當事人互動時,學著用對方的方式來看世界,
同時,用對方能收下的方式,提供回饋,
在過去,我以為這種方式很虛偽,如今知道,誠實與善待他人,可以兼顧。
除此之外,當我繼續往內心探索時,才發現,
只要願意,從每個我所遇到的人身上,都有值得學習的功課,
我仍然可以選擇要如何與這些人互動,在互動中善待自己,
同時,當我敞開心胸時,往往發現,在這些人身上看到的,其實是自我的倒影。
幽樹(ShoRa)是我的靈性名字,本名張義平,
現為微煦心靈診所諮商心理師、藍海機構催眠師(今年七月底取得資格)
亦為塔羅諮詢師與訓練師、愛療法帶領人、家族系統排列師與靈氣療癒師,
以謙卑的心情,面對生命中的變化與起伏,
用敬重的態度,迎接每個當事人所帶來的生命挑戰,
如實見證、用心回應每個來到面前的伙伴,是我靈魂的初衷與渴望。
(歡迎以直接複製連結的方式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