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到學校新接一個團體時,無論未來會進行幾次,
都會跟學生們說:「這個團體是屬於我們所有人的,不是我一個老師的。」
每當團體中發生衝突、意見不合、停滯的時候,
我都會再次複述這句話:「團體是屬於我們所有人的。」
這句話,說給所有的團體成員聽,也說給自己聽
忘記是哪一位大師,曾經於書中提及:
「個案永遠相信諮商師做了什麼,而非說了什麼。」
在國高中的場域,身為團體帶領者,這句話可說是意義深遠,
還記得當初身為菜鳥時,每當團體陷入沈默、意見不合時,
心中總是相當緊張,覺得自己有責任做些什麼,好讓歷程順利進行下去,
隨著帶領與參加團體的經驗逐漸豐富後,
我越來越感受到團體的療效,與個別晤談最大的差異,
在於團體中有一群人,因此最能產生效果的,往往不是帶領者本身的介入,
相反的,是團體成員們共同攜手走過的寶貴經驗,
成員之間的情誼與相互撞擊的經驗,才是滋養他們的土壤,
活動設計、帶領者的介入或詮釋,只是扮演催化跟輔助的角色。
於是在我的團體中,會有許多趣味的時刻,
例如塔羅牌解讀、體驗教育的活動、辯論賽、才藝表演、影片賞析、桌遊......
但也會充滿許多「無聊」的時刻,
通常這種「悶」,都出現在成員們正在壓抑衝突的情緒,或是團體暫時失去方向的時候,
說真的,每當這種「悶」出現時,身為帶領者,我的壓力還真的有點大,
雖然沒有人說話,但每個成員的小動作中,
都充滿了各自的焦慮,以及暗藏的情緒張力,
一方面我需要小心不跟某些成員「結盟」,失去中立的立場,
另一方面要設法將這股張力引導到能產生療效的處境,
除此之外,還需要留心自己別落入了「說教」的態度----
說教與講道理,在多數場合中,通常是最沒有治療效果的方式。
過往還沒有太多豐富帶領經驗時,我曾認定在國高中階段,
基本上不太能帶傳統諮商訓練中的「團體」,比較需要多一點教育性,
然而這一兩年我慢慢發現,其實不是不能,
而是我自己需要先調整心態、轉換眼光。
國中生的認知發展與情緒調節能力,
的確不如大學生或成人那麼好,表達能力也比較不完整,
然而這並不會妨礙團體往深度動力的方向進行,
只是過程中需要有多一點耐心、陪伴,和好多好多的允許及看見。
我所帶領的團體成員,都是高關懷的學生,
相較於一般學生,有更多的內外在衝突,
也遭受更多負面標籤化的過程,基於這樣的理解,
無論來到眼前的學生,選擇用沈默、憤怒、搞笑、失控......
用任何方式來參與團體,或是與我互動,
我總會暗自深呼吸,把自己本能湧現的情緒暫時吐出來,
換上澄澈的眼光,重新去理解這個學生真正要表達的是什麼,
同時在成員彼此衝突、意見不合時,試著不那麼快去糾正、介入及管教,
因為我可以很深刻的感受到,這些情緒跟行為,只是需要一個出口。
正因為在生命底層中,有太多太多被禁止、不允許、不敢被看見,
於是這些「禁忌」化身成洶湧的情緒跟失控的行為,在團體或班上發作,
正因為在班級情境中,這些發作多半只會招來麻煩,
於是在團體這個安全的空間裡,他們需要更加張牙舞爪的呼喊著被看見,
我想,這些學生是渴望被看到的,可惜多數時候我們都只看到他們的「問題」,
就像是日本能劇中戴著鬼女的演員,一出場便震攝觀眾,
使我們忘記,面具底下仍是活生生的人,不是鬼。
我常覺得帶高關懷團體最困難的,不是活動設計,
也不是如何跟學生建立關係,
而是自己是否在每一次的團體中,都記得自己要言行一致,
在每一個成員「違規」、衝突、用各種方法激怒我,
或是因為過往習得無助而選擇把主導權交給我時,
我不會立刻拿起身為老師或心理師的權力,
告訴他們:「對,那我們接下來做這個吧!」
而是仍然再次重複這句話:
「大家覺得呢?團體是我們共同擁有的,不是我一個人的。」
國中生,或者所謂的青少年、青少女,
尤其是被列入高關懷的這群人,
在成長經驗中,往往沒有太多「自己決定」的空間,
以致於當真的擁有選擇時,會焦慮、會恐懼、會想把權力還給老師,
然而當我們一次次溫和的邀請,堅持看到他們有能力決定的面向時,
在我們的陪伴下,厚實的生命力量,會像從裂縫中長出的雜草一樣,
堅韌、柔軟,同時蓬勃茁壯。
在團體中,我越來越深刻體驗到一件事,
這群學生不是缺乏管教,而是缺乏被敬重的對待,
不是沒有想法,是從來不知道自己可以有想法,
不是缺乏紀律,而是他們已經忘記原來不必張牙舞爪,也值得被愛。
「團體是屬於我們的。」
在高關懷團體中,真的是知易行難的一句話,
然而我仍然盡力去維持這樣的一個空間,
因為有越來越多的經驗告訴我:等待,是值得的,
成員們的改變,往往來自於如此艱辛的等待,
以及在苦苦掙扎中,我們彼此能真誠的相伴。
好康同場加映:
許多時候,我們在個別晤談或團體中被困住,不是專業能力不足,
而是我們所學的專業,跟自己的生命經驗之間有斷層,
透過整理個人的生命經驗,調整專業學習的方向,
將有助於我們更加「知行合一」~
在11/15將有一整天的時間,讓我們一起好好的回顧自己、整合專業喔~
詳情請參考:「找尋心靈的燈塔」諮商取向探索與建構工作坊
幽樹小檔案:
諮商心理師與身心靈工作者,
有著近似於青少年的性格,因此特別能聽懂他們的心聲,
善於以自己和青少年所建立起的穩固關係,
一步一步的,陪伴他們站穩腳步,成長茁壯。
想預約幽樹個別督導服務,或邀約進行校園個案研討的伙伴,
請參考http://yukitwins.pixnet.net/blog/post/175804377
(本文歡迎以直接複製連結的方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