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額外接了好幾個國中的團體,也持續在國高中校園提供個別晤談服務,

在與青少年們互動時,我開始發現自己有個特點:

比起跟他們發生衝突,更擔心彼此之間維持著「表面的和平」,

比起上述兩者,最容易引起我注意的,則是那些總是順從而沈默的學生。

d1246009.jpg 

在實務現場中,擁有高度自我覺察、善於反省並願意順服的學生,

的確在晤談或團體初期比較容易建立關係,然而長久下來卻未必如此,

從人際互動模式來看,學生大致分為三種:疏離、順從跟衝突,

其中順從型的學生最容易因為輔導人員一時不察,而忽略了潛藏的訊息,

直到晤談或團體歷程在某一刻卡住了,才讓人驚覺事有蹊蹺。



在華人文化中,學生多半被鼓勵與期待要服從師長的教導,

並且在師長提供建議時,充分吸收、自我反省,

如此一來才能持續自我精進,「成為可造之材」

然而若從諮商輔導的角度來看,學生一昧順從師長不見得全然是好事,

除了這可能表示他缺乏個人想法,更重要的是,

當他的需求與想法跟師長相違背時,會先選擇壓抑,

壓抑久了,他人與自我之間的界線會逐漸混淆,最後造成情緒上的混亂,

在我輔導過的學生裡,有一部份就是因為「太乖巧」,才延伸出後續的諸多狀況。

d1233858.jpg 

基於這樣的理由,每當學生說:「沒關係」、「都可以」、「老師你決定就好了」,

我總是會再三確認,甚至故意採取激將法,以確定學生並非表面服從,

同時確保我沒有過度干預他的自主性,

如果由我開始主導接下來的過程,也會補充一句:

「沒關係,如果待會兒你有什麼新的想法,歡迎提出來告訴我!」

我在團體或個別晤談的第一次,只要記得,都會認真的看著學生的眼睛:

「在這裡,你才是主角,我只是來支持跟協助你的人。」

在觸犯法律或有比較嚴重的倫理議題浮現時,我仍然會在過程中給學生設下必要的限制,

然而在多數的時候,我總是鼓勵學生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

在青少年階段的學生,個性往往是彆扭的,許多話到了嘴邊,

看到苗頭不對,往往會選擇立刻吞回去,

然而當我與他們之間埋藏著一個又一個隱而未說的秘密時,

晤談或團體歷程是很難深化的,整個過程更可能淪為「教育」而非輔導或諮商!



每當學生對我的回應表示不屑、反對時,我總是笑笑的回答:

「太好了,謝謝你告訴我,我的回應不見得都百分百正確,

像你這樣直接糾正我,是很棒的事情,因為我就不會誤會你了,

那麼,你要不要說說,在這件事情上,實際上你是怎麼想的?」

在學校系統,尤其是高中以下的校園中工作,

身兼老師與輔導人員(或心理師)的多重角色,這種身份上的錯位與混淆,

往往是阻礙晤談或團體帶領的一大因素,

我們總是期待學生可以稍微有「自知之明」一點、配合一點、可愛一點......

然而反過來想,如果學生們都如我們所期待的這般,那又怎會來到我們手上呢?

144040183102.jpg 

越是表現順服、乖巧的學生,在華人文化中,往往是越容易被忽視的一群人,

正因為他們的沈默與配合,讓我們不自覺的給予更多的期待與要求,

也更容易在互動中忘記他們只是學生,有時仍渴望得到我們無條件的支持與關心,

而不是透過乖巧與順從,來贏得我們的注意。

所以,下回在晤談或團體中,若是恰巧遇到這樣的學生,

不妨在適當的時機這麼說:

「我很欣賞你總是這麼有反省能力,能一下子就把我的回饋吸收進去,

但是啊,我覺得人也是有很多不同的面向呢!

如果有機會,我也很想認識有點個性、有些脾氣的你,

不知道這一面的你,長什麼樣子呢?」



在電影「我的少女時代」中,女主角在頒獎典禮上對教官這麼說:

「分數與校規,都不能決定我們是誰,只有我們自己,有權利決定自己是什麼樣子!」

順服與乖巧、願意虛心受教並充滿反思,都是很棒的人格特質,

然而來到我們眼前的學生,很可能正是因為只有這一面,讓他們在生活中產生困擾,

這時候,邀請他們開始長出一點點的叛逆,可就很重要了呢~

因為,他們無法永遠成為我們心目中的樣子,需要開始長出自己的樣子!



幽樹小檔案:

諮商心理師與身心靈工作者,

有著近似於青少年的性格,因此特別能聽懂他們的心聲,

善於以自己和青少年所建立起的穩固關係,

一步一步的,陪伴他們站穩腳步,成長茁壯。

想預約幽樹個別督導服務,或邀約進行校園個案研討的伙伴,

請參考http://yukitwins.pixnet.net/blog/post/175804377

(圖片取自網路,本文歡迎以直接複製連結的方式轉載)

arrow
arrow

    幽樹(yu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