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親子天下的部落客們紛紛出書,讓喜歡閱讀的我一飽眼福,
作者這本「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的事,都是教孩子的起點」,
內容雖然是以如何教導小孩(作者的孩子目前就讀小學)為主,
讀起來卻與學習心理諮商有異曲同工之妙,
著重在父母親在教育孩子時的思辨歷程,以及每個行為背後的準則拿捏,
閱讀完畢後,好像又回到大學時代,聽著班級經營理論,或是諮商技巧演練課的感覺!
我很喜歡作者透過一個個生活化的小故事,分享自己在教育孩子時細膩的思考過程,
看著看著也讓我想起自己在擔任大學通識課程講師時,
設計每一頁投影片、每一個活動,甚至是宣布每一份作業評分標準時,
也是這樣透過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因為受到學生們發自內心的質疑、讚賞、回饋......
因此重新思考,自己所做出來的每個教育介入,真的都是適當的嗎?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我帶領團體輔導時,隨著成員彼此之間的爭執、打破原則,
我一樣需要帶著成員去討論,關於團體公約的制訂,是否需要調整?
要改與不改之間的評估標準到底是什麼?
身兼心理師與教師身份的我,雖然自己還沒有親生的孩子,
但在教育現場裡,著實會遇到許多複雜而沒有標準答案的情境,
每當遭遇這些挑戰時,總是更加切身體會身為父母親的為難:
既想要包容接納孩子的種種,又怕因此寵壞孩子,養出小霸王,
既想要教育孩子何謂「正確」的價值觀,卻又擔心矯枉過正,妨礙他們的自主性,
說與不說,做與不做,似乎都有所偏損~!
然而就像是作者所提到的,現代社會的生活情境已經越加多元,
如何透過日常生活的對話,訓練孩子自主思考的能力,其實才是最重要的!
除此之外,孩子有時真的是成人絕佳的「照妖鏡」,
許多對成人來説似乎相當困難的抉擇,看在孩子眼中答案其實很簡單,
我很喜歡作者一方面分享自己如何透過對話,引導孩子進行思辨,
另一方面也分享自己從這些對話中,如何透過孩子的眼睛,重新回歸初心,
透過溫暖的文字,更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於社會現況的關懷,
而這份關懷的心意,似乎也感染了她的孩子。
正如作者在書中分享了一段奧修的話:
「一個人幫助了一個乞丐,看起來只影響了一小部分,
但當有越來越多人擁有相同的概念時,整個社會、整個世界都會隨之改變!」
我想,這本書也算是替這個社會投下了一顆小石子,
因為有更多人的閱讀,受到作者的影響,因而能使社會朝著更美好的方向發展吧!
幽樹文青小檔案
諮商心理師、阿卡莎花精顧問、愛療法帶領人、塔羅講師、心靈圖卡帶領人,
熱愛閱讀、喜歡書寫與文字創作,
透過一頁頁書籍中的文字,我更懂得什麼是「人」,
而人性中又存在著哪些矛盾難解與值得敬佩,
曾幾何時,我也成為一位寫手,
透過文字,喚起讀者心中的情感與力量,
期待能透過每一篇文章,支持著閱讀的人,繼續走下去。
(本文歡迎以直接複製連結的方式進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