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逃家」的孩子,已經許多年沒有與父母親一起過聖誕節了,

學生時代因為升學壓力,聖誕節多半都在家K書,

長大了,慢慢會找朋友一起過,又或者一個人在外頭遊蕩著,

那種「有家歸不得」的滋味,很難跟別人說清楚,

困難的點在於,我父母在外人眼中,真的是一個「好爸媽」,

然而我心底明白,過往在原生家庭中上演的戲碼,真的是剪不斷理還亂。

DSC_0771.JPG  

這一切的糾結,終究需要透過療癒自己,才能獲得釋放,

我想,這是年末鼓起勇氣去接受老師家排治療場的最大原因:

對,我不想再逃了,我深深相信,當能真正轉身面對父母時,才會是真正獨立的時候,

唯有我能真誠又勇敢的轉身父母,才能堅決又瀟灑的轉身,踏出邁向自主人生的第一步,

我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擔心受怕又焦慮,因而捲入夫妻與家族衝突的小小孩了,

現在的我,有能力把自己照顧好,所以,也開始慢慢有能力去面對親子之間,

那到因為時代洪流而造成的鴻溝了。

 

 

昨天回到家,在幫忙父親把新電視架設好後,

他簡潔的說了句:「25號我請中華電信來架網路,看你有沒有空回來」

換成是以前的我,大概會立刻回絕:「喔,不,我有事情了」

這一回,我只是說:「我再看看。」

其實,聖誕節晚上還真的沒事,只是以前的我就算沒事,也會假裝很忙,

忙碌,是我用來阻隔與父母親那種糾結又混亂的情緒的方法,

那種濃烈到化不開的親子羈絆跟愛恨情仇,在寫碩士論文時曾用「大海」來形容,

幼年的我,一個小小孩,面對磅礡大海,的確是無能為力的,

所以當我開始逐漸有自主權時,選擇用切割、冷漠,來隔絕這汪無邊無際的海洋,

因為,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這幾年來,透過持續的療癒,我慢慢有了些力量,

那句「看你有沒有空回來」,其實是老爸一貫冷調的邀請,我心知肚明,

只是彆扭的我,(跟老爸還真是一個樣)實在也很難立刻說:「好啊」,

所以嘴巴上說「再看看」,心中是打定主意要回去了。

 

 

在接受了家排治療場後,我發現爸媽其實沒什麼太大的變化,

父親還是用一種難以形容的方式在跟我互動,母親也還是維持一貫過度關心的表達方式,

在搬家這幾天,親子間還是常有衝突,

我也還是會在情緒累積到高點時,脫口而出那些以前習慣表達的情緒用詞,

不過,每當我又落入以前的模式時,在家排場上老師帶我做的那幾句宣誓祈禱語,

竟很自動地跳出來,提醒著我對自己的承諾:

「我承認並接受,你們是我的父母親,我只是你們的孩子,

我身上留著你們的血,我們之間血脈相連,這是不會改變的事實。」

DSC_0775.JPG  

每當我又大發脾氣或對父母親過度挑剔時,

「我承認並接受你們是我的父母親,我只是你們的孩子」這句話,

就會反覆在心中浮現,讓我真切感受到,剛剛自己又「越位」了,

當我回到子女的位置上,不僅重新感受到父母只是在用他們的方式支持我,

心中也重新浮現對他們的敬意與愛。

說真的,這個過程並不是很好受,要逐漸中斷一個已經持續十幾年甚至更久的行為模式,

我想還需要一點時間,跟很多很多臣服並實踐出來的意願,

但我不想再逃避了,所以我選擇「回家」,

回到家,不管這個家再如何混亂與不堪,終究還是我的家,

這是無法逃避的事實,是反覆自我暗示或催眠也無法消去的事實,

當我願意回家,心才有了一個歸屬,這是我在世界上的位置,

無論我是否願意接受,都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或許在心理意義上,我擁有一群無關乎血緣的「家人」,

然而在血脈傳承上,原生家庭就是我該回去的地方,

古人說「落葉歸根」,我想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我在想,對於那些曾在原生家庭中受到傷害、承受痛苦的孩子來說,

縱使多麼想要逃離、多麼的憤怒不平,終究是想「回家」的吧?

雖然對於他們來說,這條歸返之路比其他人來得更為艱辛,

然而當我們失去了「家」,也就失去了「根」,

不承認自己父母的存在,意味著否定自身的存在,

我們可以不喜歡也不認同自己的父母,但需要對於他們的存在表示敬重,

這是我在學習家族排列時,深刻經驗到的一個重要法則。

 

 

如果我們還沒準備好,那就繼續盡情在這世界上遊歷,

如果我們已經準備好一些些,那麼,或許聖誕節,會是個很好「回家」的日子,

無論我們怎麼想,「家」的位置都還是在那裡,

等待我們重新在這個位置上,建立起真正的歸屬感。

 

 

(本文作者為諮商心理師/身心靈工作者,文章歡迎以直接複製連結的方式分享轉載)

arrow
arrow

    幽樹(yu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